宿州鱼池水泵设备

北京鱼缸批发市场2024-05-18 22:24:015.66 K阅读3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3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需要25瓦氧泵。用于增加鱼缸水中的氧气,是保证鱼缸水中氧气含量的基础,是保证鱼类健康生长的前提。一立方米的水,也就是一吨的水,需要25瓦的氧泵,可以满足要求。据县志记载,虢国、成县、兰陵、宜州、歙县等古城一直依托仙潭山,成为县城的象征。1盘棋未尽,卖鱼者发现自己的鱼担已不见了踪迹。经过整修后的神仙洞,恢复了高山流水、仙洞悬云、洞天福地、万象森列的景观。君山望海君山即抱犊崮,原属峄县辖区,现归山亭区管辖。青檀秋色因青檀寺吸引游人光顾,青檀寺因艳丽的青檀秋色而闻名1方。青檀树为落叶乔木,系国内稀有树种。

宿州鱼池水泵设备

本文目录

1.苏州鱼塘的水泵设备。过滤鱼塘一吨水需要多大的水泵?2.老歙县的八大景点是什么?3.时期安徽的三大土匪是什么?4.安徽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5.05立方鱼塘用的水泵有多大?6.50立方鱼塘过滤用什么尺寸的泵?7.一个立方鱼塘需要多大的水泵?8.90年代社会的历史价值?9.你们农村老家的泥鳅叫什么?10.上海人的祖籍大多来自哪里?氧泵,即增氧泵,是利用电磁原理工作的装置。用于增加鱼缸水中的氧气,是保证鱼缸水中氧气含量的基础,是保证鱼类健康生长的前提。如果用小鱼缸养鱼,没有过滤系统,那就更不可或缺了。一立方米的水,也就是一吨的水,需要25瓦的氧泵,可以满足要求。

宿州鱼池水泵设备,鱼池一吨水需要多大水泵过滤?

:需要25瓦氧泵。

氧泵,即增氧泵,是利用电磁原理工作的装置。用于增加鱼缸水中的氧气,是保证鱼缸水中氧气含量的基础,是保证鱼类健康生长的前提。如果用小鱼缸养鱼,没有过滤系统,那就更不可或缺了。一立方米的水,也就是一吨的水,需要25瓦的氧泵,可以满足要求。

宿州鱼池水泵设备 广州水族器材滤材批发市场

《峄县志》,

老峄县八景是哪些?

光绪310年王保田专修,刻有董志凯、王德臣绘制的《歙县八景图》。分别是:仙坛小翠、仙洞挂云、君山看海、秋日绿檀、承水围烟、湖口观鱼、刘玲古台、虚池绿波。

鲜小翠

“仙坛小翠”是指陈冲易县北郊仙坛山的青翠景观。

仙潭山具有“体美、天蓬、草木茂盛”的特点。清晨,寂静的树木像一簇簇翡翠堆积在一处,散发着明亮的闪光。从县城北门的山坡上望出去,悠闲的薄雾缓缓飘散,宛如人间仙境。朝阳初升,照耀着群山和绿云,烟波荡漾的山林风情,让“仙坛碧碧”的景观更加绚烂。

关于歙县仙潭山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1。古代县令在山上建“三坛”,供奉天、地、山川、五谷之神,故名仙坛山;有一个神仙在山上设坛,炼丹,乘鹤西行,为山留仙气。仙潭山的山体是海相沉积岩,经过海水的变迁,分三次浮出水面。在逐渐上升的漫长岁月中,海水在山上冲出三条玉带般的痕迹,所以仙潭山又被称为玉带山。歙县富有想象力的人把这种模样称为“坛山三箍”,有“坛山半山腰三箍,无后有大都督”之说。民间流传着“皇后是胡皇后,大都督是贾都督”的歌谣。“胡娘娘”是指明朝永乐皇帝北伐时陪伴她的朝鲜权妃。她在薛城中暑身亡,在途中葬于歙县。“贾都督”指明代学者贾三。万年,宁夏副都督,许多朝臣推荐贾3去附近平定。万历皇帝派使臣到歙县,白家3任兵部右侍郎,使其赶到北京受印。没想到,他在610岁时因为突发背部坏疽(一种恶疮)突然去世。因为“贾”与“假”谐音,后人傅会说“贾都督”只是“假都督”。

仙坛山是易县的依托。据县志记载,虢国、成县、兰陵、宜州、歙县等古城一直依托仙潭山,成为县城的象征。2007年,峄城区政府在仙坛山脚下修建了仙坛园广场,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仙洞悬云”为古峄县8景之1,位于县城东10华里的桃花山上。桃花山两峰对峙,东峰之阳有1溶洞,名曰神仙洞。相传,古代有1异人在此居住,后羽化而去。另有传说,1个卖鱼人途经此地,洞中老人邀他下棋,他放下鱼担,与老人对弈。他1边走棋,1边观看洞外风景,发现树木时而变黄,时而转绿。1盘棋未尽,卖鱼者发现自己的鱼担已不见了踪迹。回到家,方知自己已离家数百年。

神仙洞为石灰岩溶洞,洞口高3米,宽4米,洞中有两个分叉向里延伸。向下的岩洞入口狭窄,侧身超出“瓶颈”以后,里面却别有洞天。另外一石洞向上延伸,是通往山顶的“天窗”。洞门两侧,悬崖峻峭,古木幽邃。雨后,激流巨瀑,直泻龙潭,滚雪飞花,云蒸霞蔚。神仙洞不远处,还有玉皇洞、8叉洞、滴水井、牛角洞、会真洞、朝阳洞、星星洞等多处洞穴,组成1组溶洞群。从舆名推测,这里最初似为道教圣地,后来被佛家取代。由于峄县城郊无崇山峻岭,神仙洞自然成为文人雅士的远足的地方。明清时期的文学家柴奇、贾3近、李克敬等人,曾到此旅游,并留下脍炙人口的题刻。康熙年间的知县仲宏道,每当公务费心以后,必到神仙洞与僧人谈诗论文,寻求清净。离职前夕,写下《桃花山记》1文,寄托离别之情。

日军侵华战争开始以后,神仙洞遭到连续破坏:先是寺院被焚,古树遭伐;时期,无知的理想主义者砸了佛像,毁了碑刻;再往后,灭草拓荒,毁林种地,完全破坏了这里的生态,“仙洞悬云”的景观成为遥远的记忆,探幽访胜之地变成面目狰狞的荒野。

2003年,1位有心人投资整修了神仙洞,开挖了老龙潭,修复了登山路,重建了佛殿,把这里建成了旅游胜地。当春风乍起,杏花绽放,伟岸的青山被染成粉红;夏雨过后,山泉喷涌,飞瀑直下,雪浪落入龙潭,化作湍急的清流;秋风乍起,红枫、黄楝、绿檀3色照映,把幽静的禅寺点缀;冬季雪霁,玉树临风,幽静之地透出高洁的神韵。经过整修后的神仙洞,恢复了高山流水、仙洞悬云、洞天福地、万象森列的景观。

君山望海

君山即抱犊崮,原属峄县辖区,现归山亭区管辖。君山汉朝称楼山,魏晋时改名仙台山,俗称抱犊崮。君山之所以为“君”,是由于峄县境内没着名山东大学川,周围的丘陵皆臣服在君山脚下,所以它就成了“尊长”。抱犊崮的林木覆盖率在百分之9106以上,从上到下,1绿到底。

崮,是1种特殊的地貌,辞书里对“崮”的解释是:4面峻峭、上端较平的山,如山东有“抱犊崮”、“孟良崮”。抱犊崮的形状是,下面是斜坡山体,山顶上立起1座鬼斧神工的“崮”,成为1种特殊景观。据地质专家介绍,抱犊崮的崮顶由5亿年前的海相沉积岩构成,下部是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砂页岩,在长时间的地质作用下,边部岩块逐步坠落,原山体构成了4周陡峻的崮形地貌。

关于“抱犊崮”名字的来历,说起来还有几分浪漫呢。由于崮顶土地肥沃,适合耕作,许多人渴望到崮顶上躲避战乱和徭役,享受清净。由于山壁峻峭,耕牛没法攀登。有位农人,抱着牛犊爬上崮顶,把牛犊养大,拓荒种田,过上了“山高皇帝远”的日子。

孔子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君山,雄踞峄县,东遥黄海3百里。听说,在天高气爽的清晨,伫立崮顶,纵目东望,能够看到1轮红日穿云破雾跃出云海的雄伟气象。

1923年5月,孙美瑶领导的地方武装,劫持了国际列车上的外国人作,押至抱犊崮山顶,作为和军阀谈判的条件,相持了许多天,成为震惊世界的“临城劫车案”。

现在的抱犊崮山区,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被辟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4旅游景区,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成为人们休闲观光、健身养生的旅游胜地。

青檀秋色

“青檀秋色”在峄县8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里有1座佛家寺院,又处在楚、汉两山之间的峡谷中,幽静的地理位置加上茂盛的植被,使得这里的风景非同1般。

青檀秋色因青檀寺吸引游人光顾,青檀寺因艳丽的青檀秋色而闻名1方。

据《峄县志》记载,青檀寺原建于唐朝玄宗年间,原名云峰寺,由于山谷中长满青檀,后改名为青檀寺。每当秋风送爽,山谷中的枫叶变得火红,银杏树通体金黄,而铺天盖地的青檀树冠仍然碧绿,3种色采叠映到清澈的青檀湖中,让人分不清哪是湖水,哪是披着彩衣的楚汉山。

青檀峡谷当中,生长着610多种树木,最使人称奇确当然是千年古檀。

青檀树为落叶乔木,系国内稀有树种。它的特点是木质坚固,可用来制作诵经的木磬,而青檀树皮则是生产宣纸的主要原料,听说,只有青檀树皮制作的宣纸,才算正宗。在安徽的宣州、泾县1带,有着集中栽培的青檀经济林,但很少见到数百年以上的古树。而在这条山谷里,千年以上的古檀比比皆是。这些古木由于饱经风霜,大自然把它们塑成了艺术佳品。那些几人合抱的古树,有的像凤凰展翅,向游人默默祝愿;有的像蛟龙腾空,陪衬古刹风采;有的像历史老人,静观世态变化。苍劲的树干上,斑痕累累,无声地诉说历史沧桑。使人生奇的是,这些古树不是生在土层里,而是长在山崖的石缝中,靠着有限的营养顽强生存,并用自己的根系撑开石缝,扩大生存空间,青檀树的这类顽强生命力,这类发奋图强的坚韧性,被枣庄市新任市长陈伟称赞为“青檀精神”。

青檀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棵雌雄合抱的千年银杏,主干直径两米,高310多米。每一年春季,伟岸的雄树吐出穗状花絮,秋季,秀外惠中的雌树挂满硕果。树下有1眼终年不涸的山泉。相传,青檀寺本来的厨房,就建在泉口上,泉水经过客厅,流入青檀湖。来了客人,厨师做好斋饭,放入托盘,再将托盘置于泉上,喊1声“来了”,泉水就把托盘冲进客厅,代替了小跑堂。因而此泉被命名为“跑堂井”。

由于青檀寺环境幽静,文人墨客常到寺里吟诗作赋。明朝文学家贾3近,还成立了青檀诗社,定期约请好友来此1展诗才。贾3近有多首咏青檀寺的诗,其中1首写道:

秋风古木前朝寺,僧屋如巢自在栖。

黄叶拍天丹灶冷,青檀绕殿碧云齐。

幽人到处鸟鸣谷,樵子归时鹿饮溪。

尽日烟霞看不足,买田结社此山西。

在寺院后面,有1座建于宋朝的“金界楼”,当地人称作“岳飞养眼楼”。相传,岳飞在与金兵作战时害了眼疾,曾到这座楼上养眼1个月,康复后重返战场。养眼期间,填过1首《小重山》的词,表达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3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树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养眼楼东侧,有1条向北延伸的胡蝶谷,每一年春夏秋3季,这里都飞舞着成双成对的胡蝶,演绎着浪漫故事。

1985年以后,峄城区政府屡次投资对青檀寺进行整修,把这里建成了与“冠世榴园”融为1体的旅游胜地。

承水环烟

“承水环烟”即峄县城西承水河上如烟如雾的水文景观。

承水河,今称西沙河,起源于枣庄以北的梁子河、沧浪渊、牛鼻泉和税郭河1带,河水自北向南,汇入台儿庄运河。西沙河水量丰沛,终年不涸,河上建有1座石桥,邑人称“孺子桥”。桥身为元宝形,长910米,宽6米8,高两米6,汛期山洪到来时,大水漫桥而下,不给泄洪带来障碍。据《峄县志》记载,该桥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嘉靖和崇祯年间进行过扩修。

明清两代,县城西门称“迎恩门”,与迎恩门相对的孺子桥1带,是观赏“承水环烟”的最好位置。这里,绿树成荫,芳草茂盛,河面上水气漂渺,如烟如雾,城墙仿佛披了1层轻纱。雨后,蓝湛湛的流水穿过桥洞,掀起急湍的浪花,团团蒸气浮在水面,构成层层烟环。清晨,到河中汲水的城里居民,挑着陶罐水担,由城门出出进进,构成1条游走的长龙。早餐过后,来河边浣洗的美人,把承水河点缀得更加妩媚。

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车轮滚滚》,曾把孺子桥作为外景地之1。那时候,西沙河水还是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1980年以后,河水遭到污染,1度成为污水河。1987年,为泄洪需要,水利部门将蜿蜒曲折的河道取直,河床改道,孺子桥废弃,承水环烟的景观产生变化。进入新世纪以后,峄城区加大了承水河的治理力度,重修和新修了3座公路大桥和1座步行桥,对新河两岸进行了绿化美化,建成了滨河公园。随着上游污染源的有效治理,承水河又恢复了昔日的清澈,新的“承水环烟”更加迷人。

湖口观渔

“湖口观渔”在峄县8景中属于动态景观。

湖口位于微山湖东畔的韩庄镇(今属微山县),是京杭大运河穿越微山湖的出口,也是台儿庄运河“峄县8闸”(韩庄闸、新闸、巨梁桥闸、万年闸、丁庙闸、顿庄闸、侯新闸、台庄闸)的第1道闸门。韩庄湖口闸在航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处在“3分迎天子,7分下江南”的咽喉水段,由于从微山湖到骆马湖的水位靠着湖口闸调理,过往船只又以官船为主,所以湖口闸在建造进程中下了1番工夫,使这座船闸气势雄伟,功能齐备。置身湖口之上,西面是波光荡漾的微山湖,向东是通往江淮的大运河。在这连接南北交通的标志性建筑上观赏渔帆点点,别有1番感受。

微山湖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这里鱼虾肥硕,水生植物繁多,夏季的无际荷花,秋季的茫茫芦荡,构成气势恢宏的壮美景观。由于物产丰富,微山湖有“日出斗金”的美称。适逢渔汛的暖春,游人伫立湖口,披着朝阳,向西眺望,波光如镜,水天1色。清粼粼的湖水里,鲤鱼、鲶鱼、鲢鱼、鲫鱼跳跃游动,组成了1幅动态的水墨大写意。待晚霞升起,游人可以饱览渔船在夕阳余晖里沉稳靠岸,把满舱鱼儿送往鱼市的喜悦场景。

相传,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巡,船队经过湖口船闸,当朝天子见到这固若金汤的工程,喜不自禁,为督建这1工程的官员题诗加勉:

韩庄实泄微湖水,

筹涸金鱼闸建新。

济运利农期两益,

每因触景忆贤臣。

20世纪60年代,韩庄镇划归微山县管辖,虽然不再属于峄县,但“湖口观渔”的景观仍然存在。

刘伶古台

在峄县城北108里的寨山北麓,刘曜村旁,有1个东西长610米,南北宽410米的封土堆,邑人称作“刘伶古台”,列为峄县8景之1。《太平寰宇记》和《齐乘》等古代权威地理著作称,刘伶墓即在古台附近。

刘伶,字伯伦,西晋时沛国(今安徽宿州市)人,官至建威从军,为“竹林7贤”之1。他才华横溢,风流俶傥,性情豁达,喜欢远足,有斗酒之量。文章写得精美绝伦,有《酒德颂》传世。晋武帝年间,刘伶在1次中,力陈无为而治的主张,触怒了当权者,不久被罢官。晚年,他乘鹿车携酒出游,命家人拿着铁锨之类的工具跟随,嘱咐说:“我醉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好了。”后来,刘伶来到峄县,在1处山清水秀的地方钓鱼饮酒,自得其乐。有1次,他喝下1坛杜康酒,长醉不醒,刘曜村成了他的人生归宿之地。

刘伶古台座落在青翠的峰峦当中。古时候,这里山光岚影,松涛阵阵,流水淙淙,紫烟如织。附近有大小山泉数10眼,4季喷珠吐玉,飞溅的泉流,顺着蜿蜒的山溪注入承河。县城中的文人雅士,常常携酒箪食,到泉水边记念这位伟大的酒仙。

明朝文学家贾3近曾为刘伶撰写过碑记,赞叹刘伶的《酒德颂》“气排山河,襟麾宇宙”,称刘伶是“达人而非酒人”。对他“吞吐烟霞,沉酣风月,掀髯长啸,云吞应声”的萧洒充满着由衷的向往。贾3近写道:“乃今埋骨空山,糟醑谁荐?颓墙芜莽,断碣不存。1弃鹿车,竟成千古……公之英风爽气,谅日游10洲3岛间,此时化鹤归来,俯瞻旧陇,势必冁然发笑,谓千载以后,何幸有此会心人也。”

千百年来,刘伶的豪放性情1直为众人称道。邑人在他饮酒垂钓的地方筑台,记念这位苏醒的豪饮酒星,使这里成为峄县境内的1处胜景。现在,刘伶古台仍然保存完好,吸引着1批批游人。

许池绿波

“许池绿波”源自许池泉。许池泉距峄县城10华里,又名10里泉。

10里泉有大小泉头102个,比较着名的有水珠喷涌的“珍珠泉”、底色灰蓝的“罐口泉”、状如开锅的“沸鼎泉”、与日争辉的“泉”等。102个泉头皆从平地喷水,以不同的姿态营建着异彩纷呈的水文胜境。主泉与周围上百个鳞次栉比的小泉汇成1泓长910米、宽610米的水池。池水如镜,垂柳倒映,绿波千层,有“风接滩声晴亦雨,云移潭影晚疑秋”的美誉。池中有1条用石板搭成的9曲桥,逾越水面,连接湖心亭。池水4周有“神龙庙”、“关帝庙”、“大佛殿”、“荀卿祠”等建筑群,以众星捧月之势,烘托着“许池绿波”这方“大地明镜”。成群的野鸭、白鹭、灰鹤游戏水中,“时有嘉鱼,巨目长尾,游聚亭下”。即使是3伏炎夏,仍然是清凉世界,成为人们避暑消夏的地方。

据《峄县志》记载,元朝峄州知州王天祥最早在这里“开田浚渠,灌溉4郊”,让泉水造福百姓。明朝嘉靖年间,县令许宪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殿宇,使单纯的水利设施衍生出观赏的功能,许池由此得名。清朝康熙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又作了扩建,清淤扩池,调河挖渠,使许池的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成为地方名胜。

在许池绿波景区中,最著名的建筑当数泉边的荀卿祠。

荀卿祠系为了记念兰陵令荀况而建。荀况,赵国人,是继孔孟以后最著名的儒学大师,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他前后在此执政108年之久。去官以后,在兰陵著书立说,教书育人。韩非、李斯等著名政治家皆出自他的门下。可以说,兰陵(峄县)已成为荀况的第2故乡,后人为记念他,便在这山清水秀的许池泉边为他建祠。

明朝诗人赵衙在《春日许池泉》1诗中写道:

春日许池上,春风嘉树林。

繁花茅屋映,高柳鹭塘深。

炯野烟花腻,乱山空翠阴。

坐来频啜茗,幽兴独能禁。

时期安徽三大匪祸是什么?

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匪患,这种情况在时期最甚,今天就来聊聊安徽地区遭遇的匪祸。

时期可以说是近代最的一段时期,各地都有军阀林立,这些军阀大多不管当地的安保以及其他,这就导致匪患严重。

有些地区由于百姓实在太困难,所以只好揭竿而起当上土匪,再加上军阀不管控,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安徽地区可以说是受匪患最严重的一个地区,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匪祸,分别是劫掠六安城、焚掠阜阳城、阜阳西乡。

劫掠六安城

李老末本是河南地区的匪首,但是在河南地区遭到打击之后就开始向东逃跑,在逃到六安城附近才停下来。

当地国民党面对人数众多的土匪选择了一贯作风,赶紧撤退,县长和警备营长先后撤退,这就导致六安城中再无警备防守,李老末顺利进入六安。

在进入六安之后李老末开始恢复了本性,开始挨家挨户地搜索金银珠宝,凡是逃跑的,一旦被抓到就是一顿毒打并且还要家里拿钱来赎。

虽然第二天李老末就离开六安,但仅仅一天的时间就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城中死尸成堆。

并且李老末在走的时候还顺手放了一把大火焚烧街道,并带走了1000多人用来当作和肉票。

当地的红枪会在第二天进城后光是灭火就用了半天的时间,埋葬尸体又是半天的时间,可见当时惨烈境况。

这还不算完,在五天后李老末再次进入到六安城中,没有了红枪会和国民党的,李老末再次进行了一场。

绑下的肉票如果无人来认领,那就会受到匪徒的打击,被废除手臂和伤害性命的比比皆是,总计持续了十二天之久。

虽然现在来看十二天一转眼就过去了,但放在当时的话,哪一天不是度日如年?

焚掠阜阳城

阜阳算是皖北比较大的一个地方了,由于其地产丰富所以一直都是土匪想要劫掠的目标,但国民党对此也是防守严密。

但难免会有松懈的时候,时值城防部队高层出现争夺权力的情况,从而对城防的安保工作出现了松懈,这让匪首老洋人抓到了机会。

老洋人并不是真的洋人,而是因为其外貌太过于像洋人并且身形高大,所以就被人称为老洋人。

老洋人在攻城前显然做足了功课,先是让手下伪装成商贩进城,随后进城后的第一批人用炸药炸毁城墙再让城外的人相继进城。

面对这种突况,当时的安保司令倪道喣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反抗,而是趁着乱民的队伍趁机逃出城外,实在有愧于军人之称。

老洋人在做事上显然比李老末更加地凶残,李老末第一次进六安只呆了一天的时间,而老洋人在阜阳城则是大肆搜刮了整整三天。

临走的时候跟李老末一样,都是先放火焚烧,再接着就是带上一批离开,如果家里有钱,则还能赎回,如果没钱,则只能忍痛遗弃。

为何说老洋人对阜阳是焚掠呢,因为老洋人最后放的那一把火是差点把整个阜阳给烧完了,偌大一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光是想想就是一阵后怕。

阜阳西乡

在阜阳西有一个比较大的寨子,里面都是百姓在此逃难,寨子的名字为“李楼鼓寨”

虽说这个寨子并不在城中,但还是遭到了土匪的窥视,1928年匪首老王泰发起对李楼鼓寨的进攻。

面对这个情况,国民党驻军选择视而不见,只是因为这波以老王泰为首的匪众实在是太多,据说有五万人之多。

在国民党不管不顾的情况下,寨中的百姓选择进行自卫,经过一天时间的搏斗,最终还是被匪众攻破,寨子的激烈反抗让匪众更加地恼怒。

当时寨有八百户,总计人口约4000余人,但是在匪众的下,最终竟然无一幸免,现场惨状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

在老王泰撤离李鼓楼寨后才有人敢来收尸,最终光是埋葬就用了足足四十亩地,可见这些土匪是何等的。

这就是时期安徽受到最大的三波匪患,每次都是伤亡巨大,索性这些土匪最后也都受到了应有的报应。

至此文章快要结束,还是要讲一下时期匪患确实严重,但在新建立之后就再也没有此类问题,发自内心的感谢国家!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安徽有哪些地方值得一去?

我是安徽阜阳人,向你们介绍一下安徽的一些景点。

安徽近些年来发展的挺不错。(虽然GDP很高,但觉得人均下来就很少了~)旅游景点甚多,在这些旅游景点之中,国家AAAA旅游景区一共有十一处,分别如下图所示。

现在介绍一下黄山、天堂寨和三河古镇。

对于黄山,大家肯定第一就会想到那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是国内一流景区,比较著名的景观包括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瀑布等等。而且黄山也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它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对于天堂寨,天堂寨位于安徽六安金寨县,也有很多荣誉称号,它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比较著名的景点包括白马大峡谷、龙剑锋、白马峰、瀑布群等等。

对于三河古镇,它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是历史文化重镇,而且属于“江南四大古镇”之一。比较著名的景点包括一人巷,杨振宁故居,鹤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特色小吃很不错哦,而且景点基本免费。

欢迎大家来安徽旅游。

05立方鱼池用多大的水泵?

05立方鱼池过滤用250瓦水泵

用250W潜水泵足够用:可外加一个时间自动控制器更完美。5立方水一小时机器得用1千瓦的循···鱼池循环泵需要一千瓦大。循环水泵是鱼池养鱼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是让鱼池水体由死水变成活水的动力来源,是用来给水体打循环用的,通过循环,可以将水中的鱼便和食物残渣过滤掉,还可以为水体增氧

50立方鱼池过滤用多大水泵?

50方缸用600大流量的水泵。水泵是养鱼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是鱼缸过滤系统和硝化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硬件设施,是用来给鱼缸水打循环用的,通过循环,将水中的鱼便和食物残渣分解过滤掉,保持水质稳定,50方缸水体不大,用600流量的水泵就可以,能满足要求,可以保证一小时全缸循环五遍左右。所以50方缸用600大流量的水泵。

一立方鱼池需要多大水泵?

水泵适配流量为水容量的3倍或5倍,一般5倍较合适,算式:240*3=720或240*5=1200【单位:L/H,升/小时】每小时过滤的水量,依照每小时过滤的水容量去配置相应功率的潜水泵即

1立方水的鱼缸,等于容水量1000升水,建议用流量3000-5000L/H(升/小时)的水泵,大约是75w的水泵,或是变频35w的水泵?。

20世纪90年代社会的史料价值?

作者结合教学与研究实践,从方和借鉴利用地方志研究成果的角度,探讨了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分析了地方志的读法,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并以风俗、建置为例,论述了方志分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认为地方志是研究地域史、区域史的基本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地方志的史料价值,首先是体现在具有认识地方历史甚至更大历史的整体性上。随着区域史地域史研究的盛行,从方志入手具有了方的新意义,对于开展微观历史研究、基层社会研究、民众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方志也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透视二者关系的一个窗口。随着文化史与社会史的互相渗透,社会文化史兴起,重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考察修志人员的观念,方志作为文本本身也成为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地方志;社会史资料价值;史料学;地域社会研究;史学方法

关于地方志①的资料价值,学者多有论述,也或多或少涉及社会史的内容,还有一 些学者比较专门地论述了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②。但是由于对社会史以及地方志资料 的理解不同,对于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的看法也不尽一致。随着社会史研究 的深入,对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的认识也会深化。因此,关于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 价值,似乎还有继续讨论的余地。笔者此文主要结合教学与研究实践,从方和借鉴利用 地方志的研究成果的角度,做一综合性的论述。

一、地方志的读法

地方志起源很早,至宋代初步定型。保留至今的地方志,主要是宋元以来特别是明 清时期的,尤以清代为多。依据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地方志联合目录》(中 华书局1985年版)的统计,收录了 1949年以前历代地方志8264种,其中宋代28种、元代7种、明代973种①、清代5685种、1571种。收录的范围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 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也收录了具有地方志性质的志料、采访册、 调査记等。另据金恩辉、胡述兆主编《地方志总目提要》(上、中、下3册,台北•汉美图书 有限公司印行,1996年出版)收录1949年以前所修地方志8577种,多出《地方志联合目 录》所收录的地方志313种。《地方志联合目录》《地方志总目提要》是阅读地方志 最基本的工具书。

地方志记载一地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性的百科全书,还往往追湖历史,具有丰富的史 料价值。那么如何阅读地方志呢?整整六十年前,最早倡导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陶希圣, 曾组织学者讨论如何利用地方志的问题,并发表在《食货》杂志②,相当于今天的所谓“笔 谈”。陶希圣在《搜读地方志的提议》中说,顾颉刚认为社会的基础和历史的动力是经济,提 议从地方志里找经济材料。陶也提议“在把社会的历史过程稍有头绪以后,便下工夫从地方 志里搜求经济的社会材料”。指出方志是研究一地的历史最方便的书。他还提出读方志的 两大原则:一是先读大都会地方的县志,探讨大都会的发达史、衰落过程、现代大都会的起源 及发达经过;二是分工的办法,最好以本省人读本省的地方志。陶说他的提议为的是要得到 研究经济社会史的同人注意、讨论及实行。

陶希圣的学生鞠清远率先响应,写了《地方志的读法》。鞠清远认为读方志先要有几个 中心问题,然后去选读,如以都市、交通线、工业为中心,读重要经济都市的方志,读在水路交 通线附近的府县方志,读历代重要工业或矿业区域的府县方志。配合三种读法,特别提出读 方志不要忽略各志书的《杂录》与《金石录》,有时确有特别的材料;不要忽略了驿路与水路交 通,驿站的设置地点与组织;不要忽略了物产、贡赋、和买的物品;不要忽略了关于寺院的记 录;不要忽略了庙会;不要忽略了市、;解决市设在城外的问题;应特别注意水利事项;应 特别注意桥梁的建设。

对于鞠清远《地方志的读法》一文,吴景超写信给陶希圣,主张将鞠清远的三种读法合并 起来,“否则对于都市的了解,是不会彻底的”。吴景超还介绍他研究都市是先从理论下手, 搜集资料先制定纲目,用卡片搜集资料。

瞿兑之则以《读方志琐记》,讲述他曾经建议分类摘抄方志,并罗列出方志中的珍贵资 料。涉及生活状态、物产与物价、赋税、氏族、工匠、宗祠等内容。

我认为这次讨论如何读地方志是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不同于以往朝代利用地方志观 风问俗式地了解地方风土民情。参与讨论的学者是立足于开展社会经济史研究而讨论利用 地方志,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术理念。讨论中涉及的地方志读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读都市的地 方志,二是读最能表现经济发展地区的地方志,三是分门别类搜集资料。当时研究经济往往 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具有社会经济史(或曰蛊济社会史)的色彩。

实际上,利用地方志如同陶希圣先生所说,往往是“研究一地的历史”,并采取不同人分 工的办法。我自己指导学生的论文就是这样,还希望学生研究家乡的地域史,以为写自己熟悉的历史容易产生兴趣,熟悉资料快,容易进入问题的考察。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研究地方的历史,史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同于六十年前 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研究地方的历史,基本上属于“地方史”,即一地的历史,认识地方的 历史具有目的性。而今研究地方的历史,则具有区域史或地域史的性质,试图通过认识地方 的历史达到认识更大历史(如通史)的目的,认识地方的历史具有视角和方意义。因为 各个地方历史的相加,并不等于通史。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史研究,基本上是以宏大叙事为特征的。往往是为了说明 社会形态、社会性质或某个道理,在某一历史时期确立理论框架,然后填充史料加以说明,实 际上史料被肢解,历史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另外,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实证史学复兴,在 地方史研究中也得到发展,虽然对了解地方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也缺乏历史的整体 观念。

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首先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认为只有把人物、事件、制度甚 至史料放在特定空间才能认识①。地域空间建立的历史联系性,可以保证历史的整体性,从 地域史得到的历史认识更反映历史实际,更为深刻。从地域看大历史,有可能建立新的历史 体系。

因此,研究历史从地域入手,具有重要的方意义0而认识特定的地域、区域,最直接 的历史资料就是地方志。如此看来,从阅读地方志入手研究地域、区域史,也就具有了方法 论意义。而如何阅读地方志,就需要进一步讲求。在我看来,阅读地方志首先应树立历史的 整体观念,即把地方的历史作为整体考察,对于地方上某类事项的兴趣,要放在当地的整体 中去认识。对于地方历史的认识,应是为了认识更大历史单元如跨小地域的区域史或通史 服务的。

地方志是认识地方历史的窗口。地方的历史资料如族谱、契约等一般是个别性的记载, 而地方志是反映地方整体性的记载。如同学习断代史应首先从正史入手一样,研究区域史 或地域史,则应当首先阅读地方志,而且是带着整体历史观念阅读。

地方志是研究地域史、区域史的基本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地方志的史料价 值,首先是体现在具有认识地方历史甚至更大历史的整体性上。

站在微观史学的立场,一般而言,越是区域单位小的地方志,历史的整体性越强,可以认 识更为底层的社会实态,史料价值较高。所以乡镇志以及村志值得重视,乡镇志始于宋代, 如常棠《激水志》八卷专记浙江海盐一镇之志。统计宋元乡镇志总共才有5种,分布地区限 于江苏、浙江二省。明代乡镇志获得发展,共撰成52种,其中江苏28种、浙江19种、福建2 种、江西1种、山东1种、广东1种,编纂地区扩大了 4省。清代共编就乡镇志323种,更为兴 盛。几乎遍及南方诸省,北方的山东也有4种②。乡镇志的修纂本身往往就是地方社会权 力的产物,有的还是家族与地方两类史志的合一。徽州地区聚族而居,乡镇志在这方面表现得就比较突出,如清雍正时余华瑞等所修歙县《岩镇志草》,反映出当地大族的强盛。而乾隆 歙县《橙阳散志》为江登云所辑,基本就是江村的志书。歙县《丰南志》有大量关于溪南 吴氏的内容。程文翰编光绪祁门《善和乡志》,多载与程氏有关的内容。雍正时许显祖纂休 宁《孚潭志》,突出许氏的历史①,这些乡镇志属于私修,固然反映基层社会的权力支配情 况,官修的县志也往往体现地方家族势力。美国学者研究了万历浙江绍兴府《新昌县志》,发 现该县志成为当地三个官阶最显赫的家族吕、潘和俞的“公共家谱”,在《新昌县志》的49个 编纂者中,除了县令和学官等5人外,所有49个参加者都是亲戚,其中29人出自上述三个 家族。因此认为:编写县志与家谱一样,是乡绅家族形成和壮大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 社会地位的一种方法。编纂县志实际上是编纂者加强宗族和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也 可能是县令和乡绅合作互相促进提高他们官方与社会地位的好机会。提示学者应该多注意 地方志编纂的目的与过程②。

地方志里数量最多的是府州县志,一般来说地方志主要是指府州县志。其中县志的资 料比较具体详实,历史的整体性强,府志往往也是在县志(及州志)基础上编纂的,所以初读 地方志应当先读县志,研究也应该以县志为基础。以上万历《新昌县志》的事例,就说明了县 志的重要性。府州县志也容易与族谱等互相配合使用,共同构成地方文献群体。

以省为范围纂修的地方志是通志,明代创修并普遍化。《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 存各类明代通志37种,名称不一,有通志、总志、大志、大记、图经、志、书等名称。清代从康 熙朝起大致六十年一修志,“清代有二十二省,总计成书省志98种,其中通志73种,差不多 每省都纂有三四种通志及其他类型的省志”③。省志是在府州县志的基础上集合而成的,其 特点是便于面上了解区域的历史,便于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就利用卞宝第主修的光绪《湖南 通志》卷43《建置•公署》,统计了清代湖南育婴堂建置的数量、时间与空间分布④。

全国性志书,一般称为一统志。一统志名称始于元代的《大元大一统志》,分省记录地方 史地。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由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等主修《大明一统志》,天顺 五年(1461年)四月成书,凡九十卷。义例沿《大元大一统志》,以天顺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分区,分记各府州县十九门的事情: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 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人物、流寓、列女、仙释。书末附“外夷”,记叙周边诸 国。此外,旧题刘基等纂《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二十四卷,成书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 闰十月,“其书以十二分野星次配天下郡县,于郡县之下,又详载古今建置沿革之由”(《太祖 实录》卷167)。陈循、彭时等奉敕纂修,成书于景泰七年(1456年)的《寰宇通志》,119卷。以 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次序,分记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城池、祀典、山陵、宫 殿、宗庙、坛埴、馆阁、苑囿、府第、公廨、监学、学校、书院、楼阁、馆驿、堂亭、池馆、台榭、桥梁、 井泉、关隘、寺观、祠庙、陵墓、坟墓、古迹、名宦、迁谪、流寓、人物、科甲、题咏,共38门。偏重 于名胜景物的叙述。这两部志书也属于全国性的。清代三次纂修一统志,分别于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书。一统志的记载原始性不 足,较之通志更为简略,便于了解全国各地的概貌,史料价值不是很高。总之,一统志、通志 一般便于整体性了解大区域和全国情况,不便于作为基本史料利用。

二、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

宋以后的地方志,表现形式上有图有文有表,体例上主要有图、表、志、传,内容上记 载人与事。应该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人们说当今社会进入读图 时代,对于图像的兴趣陡增,图像的重要性突显。美国学者范德《图绘明代:明代地方志 插图研究》一文,就是利用地方志研究历史的作品。作者关心画家绘制图画“对他们生活之 世界的表现中我们能获得明帝国的什么信息”。认为明代地方志插图所绘出的, “反映出绘制地图的汉族精英阶层的文化关注与文化假设”。该文论述了作为明代社会窗口 的方志,作为历史证据的方志,中原地带,边关要塞。得出的结论是:“方志提供的这一景象 显然已被学者们和下令刊行仿制方志的官员们的关注点、预设和价值观所涂抹。所以我们 在其中发现许多一致因素。这些共同点向我暗示,作者们急于在更宏伟的明朝方略中为自 己的地区求得一席之地。”①潘晟对范德的研究有所回应,考察了明代方志绘制地图人员的 身份,认为主要有儒士与绘工两种人②。

至于表,主要便于进行统计、査找与节约篇幅。如职官的记载,主要内容是历代文武官 员品级、职掌等。或以官阶列载,或置表记载,还有将两者结合的。

地方志中的人物志传占有重要地位。地方志记载人物传记,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 兴起的郡书。至宋代定型的方志,人物传记的记载已经专门化和分类化。宋元方志记载的 人物传记可观,朱士嘉编《宋元方志传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根据三十种宋 元方志人物传记编成,收录人物共计3949人。有学者就宋元时期地方志传记资料进行了专 门探讨③。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颁布,《纂修志书凡例》“人物”条规定:“所载俱自前代 至今。本朝贤人、烈士、忠臣、名将、仕宦、孝子、贤孙、义夫、节妇、隐逸、儒士、方技及有能保 障乡闾者并录。”“仙释”人物“自前代至今有名有灵迹者收录之”。明清时期人物志传成为地 方志的主要内容,其归属与分类主要有:名宦、乡贤、儒林、文苑、隐逸、方技、耆寿、流寓、列 女、孝义、忠烈、武功、仙释,自然这些传记资料对于研究所记载的不同社会群体具有宝贵的 史料价值,有助于认识社会结构④。就具体的研究而言,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地方志 对于贞节烈女的记载明显增加,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成为研究妇女问题的重要文献。 学者费丝言通过方志贞节烈女资料的分析,深化了对于“明代方志贞节烈女记载大量增加”的认识①。

关于地方志的体例,在宋代就逐渐完善并趋于定型。宋代志书体例大致可分为平 列门目、纲目法和史书体三种类型,直到明清时代方志体例大致如此②。

平列门目的特点是列目繁多。如宋《吴郡志》,分门三十九:沿革、分野、户口、租税、土 贡、风俗、城郭、学校、营寨、官宇、仓库(附场务)、坊市、古迹、封爵、牧守、官吏、祠庙、园亭、 山、虎丘、桥梁、川、水利、人物(附列女)、进士题名(附武举)、土物、宫观、府郭寺、府外寺、县 记、冢墓、仙事、浮屠、方技、奇事、异闻、考证、杂咏、杂志。明代在综合历代地方志分类的基 础上制定了明永乐十六年颁降的《纂修志书凡例》,分为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 郭镇市,土产、贡赋、田地、税粮、课程、税钞,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廨舍,寺观,祠庙,桥 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21则。其中第7则并列土产等6项,共26 Do采用 官定凡例所拟类目编纂的地方志多见于明初,这种分类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平列 门目形式的分类,有琐碎的弊病。

纲目法则分门别类,内容清晰。如宋代的《咸淳毗陵志》,类分十九,下辖五十二目。再 如嘉靖《鄢陵志》是较早的典型,全书八志,志下分目。志目情况如下:地理志:疆域、星野、山 川、堤坡;建置志:城池、县署、学校、属署、祠祀、仓铺、坊巷、乡堡、镇店、村庄、津梁;田赋志:土田、户口、税粮、农桑、课贡、徭役、土产;官师志:官制、县官、学官、名宦、风俗;人物志:孝 友、忠义、理学、经术、名德、文学、隐逸、科目(贡荐、任子)、褒恤、册谥、贞节、应募;人品志:武 职、例授、材艺、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阶、耆寿、义民、义官、邑属;杂志:古迹、冢墓、庙宇、 寺观、祥异、补异;文章志:下设汉魏文、宋文、元文、国朝文、唐诗、宋诗、元诗、国朝诗。又如 嘉靖《宿州志》,八卷,计地里志(含沿革、郡名、疆域、风俗、形胜、山川、土田、坊乡)、食货志 (含户口、物产、贡赋、征役、课税、孳牧)、职官志(含历任、名宦)、兵志(含卫兵、屯田、民兵)、 人物志(含名贤、勋旧、选举、贞节)、建设志(含城池、公署、学校、仓储、铺舍、桥梁、恤典、祀 典、仕进节孝坊)、古迹志(含故城、宫室、丘墓)、杂志(含寺观、灾祥)。光绪《赵州志》十六卷, 计有舆地志,包括星野、沿革(属邑附)、疆域(里社附)、市集、山川(桥梁附)、古迹(墓域附)、 田赋(盐政附)、风俗、物产、祥异(兵事附);建置志,包括城池、官署、学校、坛庙、仓廠(附养济 院、漏泽园)、驿递;祠祀志,包括坛埴、文庙、庙祀;官师志,包括封爵、官师、名宦(附宦绩)、职 官;人物志,包括人物表、历仕、科目表、名宦、仕迹(附武职、封赠、耆寿)、武功、忠烈、孝义、文 苑、方技、列女;艺文志,包括记、、辨正、论、考、碑、赞、铭、诗。此外,卷首是宸章、前朝御 制、图,卷末为杂考。

史书体即借鉴纪传体正史的体例。如宋代《景定建康志》,分留都录、图(20幅)、表(时、 地、人、事)、志(疆域、山川、城阙、官守、儒学、文籍、武卫、田赋、风土、祠祀)、传(正学、孝悌、 节义、忠勋、直臣、治行、耆旧、隐德、儒雅、贞女)、拾遗。清光绪修河北《永平府志》72卷,首 末各一卷,卷1收录9个图;卷2-18为表,有历代封爵、历代职官、国朝职官、选举、列女5 个表;卷19-48为志,包括封域(下设疆界、形胜、星野、山川、屯社、风俗、物产、古迹、丘墓、纪事)、建置(下设城池、公署、学校、坛庙祠宇、寺观关隘、津梁、仓储、惠政、驿递)、武备(下设 营制、边防、海防、海运)、赋役(下设户口、人丁、田赋、经费、起运、盐法)、艺文5个志;卷 49 - 70是列传,下设名宦、乡贤、仕迹、行谊、文学、忠烈、隐逸、耆寿、流寓、方技、后妃、列女12 类传记;卷71-72为志余。

以上三种体例的地方志,往往有所交叉,共同的特点是分门别类记载各种事物,相当纪 传体中的志。纲目与平列门目的地方志,甚至全部以“志”分类,如前引嘉靖《鄢陵志》全书八 志,包括了人物,与纪传体中志的含义有所区别。

地方志的分志,指的是相当于纪传体中的志的内容。我们将各种体例的地方志混合在 一起,用纲目形式考察其共同内容的史料价值。

我们先进行类目解释。在两级分目体,即先分大的门类,以下再分细目。

1.地理志,或以疆域志、舆地志名。舆地,指大地。主要记载行政区域范围、山岭、河流、 名胜古迹、风俗等。如宋代《滋水志》地理门有沿革、风俗、形势、户口、税赋、镇名、镇境、四至 八到、水陆路九目。又如嘉靖《寿州志》,舆地内含沿革、星野、疆域、形胜、坊乡、风俗、时序、 吉凶礼,嘉緡《铜陵县志》地理志包括分野、沿革、疆域、乡耆、形胜、山川、市镇、埒塘、土产、风 俗、气候、古迹。再如万历《余姚县志》舆地志记载沿革、疆域、隅都、行市、桥渡、山川、湖陂、 形胜、风俗等。下面就其中部分内容加以解释。

沿革:即沿袭旧制或有所变革,用以记载本地自古至今的行政隶属关系,常与建置、城 池、公署等目并列。或按照时间依次记述,如嘉靖《江阴志》;或采用表格,年经事纬。如嘉靖 《宁波府志》即有沿革表。

形胜:原指地势优越,方志中记载疆域地理形势优越、险要及城邑风景佳丽特点。在纲 目体下一般在沿革、疆域门类下作一子目。

城池:泛指一般城市。记载古城的古迹建筑,如城墙、城门、城楼、浚河、濠池、马路、码 头、桥梁等。

城郭:指内外全城,泛指城邑。主要记载城邑内外的距离、地点、得名等。

津渡:即渡口、楫舟处。记载渡口的名称、处所、去府州县里至、得名以及历史变迁、存废等。

苑囿:指豢养禽兽的园林第宅,方志以此记载园林、池沼、古迹、建筑,属于古迹篇,与城 池、宫殿、陵墓、台榭、亭阁等并列。

封域:指一地疆界、辖区或领地。犹如疆域沿革。

2 .建置:即创立、设置。也有属于舆地志、地理志或疆域志的,记载本地历代设置变迁情 况,往往与沿革同为一目。嘉靖《寿州志》于舆地之外设建置,嘉靖《铜陵县志》在地理志外也 有建置志。嘉靖《池州志》建置篇包括城池、公署、学校、署治、书院、社学、寺观、街市、坊牌、 养济院、铺、津梁、公廩、演武场、斥堆、宫室。下面就其中部分内容加以解释。

廨舍:为官吏办公之所,方志记载各级官署治地及其变迁等情况,属于建置志一类。

驿铺:即驿站与递铺的合称,指供应递送公文之人换马或往来官员休息、暂住和司兵之 处所。记载驿站、递铺的方位、里程、司兵数及归属等。

邮传:原意为传递文书、供应食宿和车马的驿站。方志以此记载驿站。或属于州郡篇, 与沿革、分野、风俗、境土、道路、坊市、营寨、祠庙等并列。

坊巷:记载街道布局,常与界分、桥梁、仓场、库务、馆驿等平行。如明代《鄢陵志》建置志中有坊巷。

宫阙:记载古城阙、宫殿、堂馆等古迹、建筑,或古迹志之类。

津梁:记载渡口和桥梁的地址、特点、名称及建造沿革,多属于山川志或建置志。

冢墓:记载地方名人坟墓的地点、规模等,属于古迹志之类。

池沼:指池塘、水池,属于山川志一类,记载池塘、水池的地名、得名情况。

关津:主要记载水陆交通要道上的关卡等。

观阁:记载亭台、楼阁等古迹建筑9入古迹志或建置志,常与苑囿、冢墓、宫殿、城池、台 榭等门类同列。

此外,学校(学宫)往往也隶属建置,记载学宫的建立、变迁、重建等情况。方志还有反映 本地驻军营寨等军事情况的记载,主要见于边疆地区的志书中。如孙世芳修《嘉靖宣府镇 志》卷十亭障考,记有塞垣、墩台、墩台官军名额、历代请筑墩台、塞垣的奏疏。

3. 食货:记载经济内容,嘉靖《赣州府志》卷四为食货志,记载当地田制、户口、赋役、仓 库、漕运、盐法、杂税、钱法、矿冶、市汆、会计等情况。下面就其中部分内容加以解释。

均徭:原指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按人口多少、财产多寡分摊、出力、出银 雇役均可,为经常性杂役。地方志中借作目名,一般属于力役门类,常与均平等目平列。如 林希元《嘉靖钦州志》卷三力役门内就记均徭。

货贿:原指财物,记载地方的财物、特产,属于物产志一类。.

进贡:也称土贡,记载地方上历代向朝廷进献各种土特产名称、数量等情况。一般属于 物产门类,常与税则、杂钱、税课、供物、帛等门目平列。

食货志户口类值得注意,它一般记录人口数量、户籍分类、户口状况,是人口社会史的•重 要资料来源。以宋代为例,地方志记载府州县户口数,可弥补其他书籍往往只记载全国性以 路为主的数字之不足,了解宋代城乡的发展;地方志还记载了不同类型的户口,有助于了解 宋检人口结构;地方志记载户籍中户、丁、口的情况,是理解人口统计的重要资料①。何炳棣 先生就利用地方志研究了明清以来的人口问题,做出了开创性的学术贡献②。有的还记载 氏族,可了解大姓构成、移民情况。嘉庆《休宁志》单独设立《氏族志》,综合徽州的《新安大族 志》《新安名族志》《休宁名族志》,“核之以族姓状铭碑志”,记载姓氏、始迁诸贤并附祠堂。

4. 经籍志:旧指儒家的重要典籍,又泛指所有书籍。亦称艺文志。艺文志始于《汉书》, 著录历代书目。《隋书》则为经籍志,分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方志以此著录当地著作名 称、著者、成书年代、序跋和内容提要。艺文类的记载有时刊录原文,往往有重要的碑刻、奏 疏、记文等重要资料保留下来。

5. 河渠志:指水道,记载境内河流源流、经过地名及其间距离、堤防、桥梁、水利工程、灌 溉区域等。

6. 武备志源指军备,记载古今兵事、战备、兵制、防虞、军事设施等。万历《河间府志•武 备志》:兵制、清军、天津兵制、葛沽兵志、民兵、兵变。

7 .杂志:记载方志需要记载但又无法自成门类的内容,如灾异、轶事、遗闻、谣谚、传说、诗咏等。别名杂记、杂略、杂录、丛录、丛谈、附录等。下面就其中部分内容加以解释。

拾遗:记载无所归属的事物,即杂记。

祥异:表示吉凶,记载吉祥、灾异之事。属于杂记、拾遗之类。

灾祥:记载自然灾害、异常的自然现象及所谓祥瑞等,或称灾异,或附于杂记门。

异闻:记载闻所未闻的奇异之事。又称轶事、遗闻、琐事等。

祥异、灾祥的内容有时也独立成荒政或称恤政。主要指统治者就农业灾荒采取救济措 施。方志记载各年水旱风灾程度、范围以及救灾情况。万历《河间府志•恤政志》就内含历 代、时政两项,嘉庆《余杭县志》卷十四也是《恤政》。祥异、灾祥资料也是研究疾病医疗社会 史的重要来源,余新忠就依据清代江南江宁、苏州、松江、镇江、常州、太仓、杭州、嘉兴、湖州、 绍兴、宁波11个府州的方志中的舆地志庶征类、杂记中的灾祥、祥异(机祥、複祥、祥皆),编 制出《清代江南分府年表》,然后分析瘟疫的时空分布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的①。

杂记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弘治吴江县志•杂记》记载元末大商人沈万三的事迹。

总之,地方志中风俗、建置、氏族、户口、祠宇、杂记这些分志或类目的社会史资料价值较 高,下面我们就“风俗”与“建置”(以“祠宇”为中心)进行具体论述。

三、方志分志的史料价值

首先探讨风俗志。风俗,或列专志,或隶属于舆地志、地理志、疆域志,也有列入官师志、 人事志、典礼志甚至附于人物、乡社、学校、杂考的;还有以某项风俗内容如节日单列代表风 俗的,或与风俗并列。风俗志的结构一般主要包括冠婚丧祭、岁时节序,风俗志的内容可以 细分为衣食住行、岁时节日、冠婚丧祭、士农工商、宗教信仰、社会组织、风尚、娱乐、方言 等②。风俗志的价值一直受人重视,1922年胡朴安编纂《中华全国风俗志》,1937年李家瑞辑 有《北平风俗类征》,都有不少方志资料。1989至1995年陆续出版的《地方志民俗资料 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全书分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六卷十册,辑录了明至民 国(主要是清代的)礼仪、岁时、生活、民间文艺、民间语言、信仰以及其他七大类民俗,资料丰 富。还有一些地方志辑录了当地的方志风俗资料③。

地方志有关风俗的记载,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明代尤其明显。日本学者森正 夫在20世纪70年代末注意到明代地方志风俗志记载明末秩序发生了尊卑、良贱、长少、上 下、主佃、主仆、绅民等社会关系的颠倒现象,预测秩序是在“场”表现出的,这个场可以置于 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单位的地域社会。认为机械地运用经济范畴的主佃关系概念不 能把握明末秩序的颠倒现象,在地域社会,除了纵向关系的阶级、身份间的秩序外,还有横向关系的共同体①。进而森正夫又正式提出他的地域社会研究设想②。台北学者徐泓先生则 利用大量地方志资料,揭示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江浙与华北地区风俗发生的整体性 变化③。我也主要使用明代地方志风俗志资料,探讨明代以衣、食、住、行、用为主的生活性 消费风俗的变迁④。从中了解到,风俗志中往往有“习尚”一类记载社会风尚,如嘉靖《江阴 县志》卷4《风俗》、雍正《山西通志》卷45《风俗》;或专门记载某项风俗,如万历《新昌县志》卷 4《风俗》记载的“服饰”变化比较详细。地方志风俗志包括的资料广泛而具体。风俗变化关 系历史演变,岸本美绪强调了从风俗认识历史分期的重要性⑤。

事实上,地方志设置风俗门类,本身就包含联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地方社会生活。有学者对清修方志序言、凡例、议论与相关门目探讨,研究“风俗”门类设置的理论依据 与具体实践的,这样风俗门类被作为“知识建构/权力意识错综其间的场域”。研究表 明,官修志书风俗门除了一般性的衣食住行、岁时礼仪等风俗习惯外,还有以下特色:一是风 俗门所列气候、风信、潮汐、占验等项,乃因关乎农业社会的人伦生息、生产作业以及政事运 作;二是所记“番俗”篇幅多寡与特定时期开发、汉化成反比;三是分列汉人、原住民直接牵连 大一统帝国进行有效统治的需要。认为风俗门类论述的焦点,反映主事官员对于移垦 社会的认知,事关国家政策的施行,隐约之间流露出文化优越感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方面:风俗升降/与推移的诠释架构;汉番分野/习俗美恶的价值判断;移风易俗/化番为 民的整治意图⑥。

地方志中的风俗志反映的社会内容非常丰富,就以自己的研究为例。我通过地方志风 俗志等资料研究过明清时期的溺婴现象⑦。方志的编纂者往往把溺婴看作移风易俗的对象 而加以记载,为我们保留了溺婴的资料。人生礼俗方面,我利用方志风俗志研究了问 题⑧。是作为不良葬俗记载的,是移风易俗的对象。风俗志还留下了士农工商的资 料⑨,嘉靖《江阴县志》卷7《风俗》就有专门记载。岁时节日是风俗志的主要部分,我利用地 方志论述了明清时期的岁时节日⑩。风俗志祭礼部分可研究祖先祭祀、祠堂家庙;节序中的 元旦、寒食与清明、冬至等节日的记载中也有相关的资料。风俗志祭祀问题的记载,不仅是我们了解祭祖礼俗,而且是研究宗族制度的重要资料①。事实上,我们从风俗的不同侧面, 还可挖掘出更多隐含的历史,如从节日习俗看到女性的活动②。从岁时节日发现民众心态 及其变迁③。仅仅是自己的研究,风俗志就提供了如此众多问题的研究素材,真可谓社会资 料的宝藏,因此可以说,风俗志就是社会志。

其次讨论建置志。何炳棣研究会馆,涉历三千余种地方志,从地方志坛庙寺观类中 搜馆资料,写成名著④。

明清特别是清代慈善事业的善堂善会得到长足发展,地方志尤其是江南的地方志也有 不少记载。一般来说,记载善堂善会的门类或属于建置,如乾隆《杞县志》、嘉庆《松江府志》、 同治《萍乡县志》、同治《番禺县志》;或属于恤政,如乾隆《东平州志》、乾隆《延平府志》、光绪 《畿辅通志》;或属于公廨(嘉庆《府志》)、公所(同治《平江县志》)、公署(乾隆《淄川县 志》)、公局(同治《太湖县志》)、义局(乾隆《苏州府志》)、善举(光绪《常熟昭文合志稿》)等。在人物以及杂记中也会有关于善人行善的记载,涉及善堂善会。台北学者梁其姿利用2600 多种地方志,统计清代的慈善组织,有973个育婴堂、399个普济堂、216个清节堂,以施棺为 主的善堂善会338个,其他难以分类的743个。她指出:“方志资料绝大部分是官方的地方 史料,因此内容倾向'正统'史料,如为官方所接受的政治史、制度史,在人物方面,则注重历 代的地方官及在主流社会有名望的地方精英等。……地方志虽不脱官方意识形态的框架, 但是其中还是包涵了仔细的及较全面的地方史资料,本书所谈的善堂资料,清代部分即主要 来自方志。其中尤以江南方志史料价值最高;举凡善堂的创办时间、经过、负责的人、规章 等,江南方志多有详细的记载。无论在资料的准确性、丰富性而言,江南方志比其他地区方 志的水准要高,这也是本书的分析部分不得不依赖这些资料的主要原因。但是至于善堂的 日常运作记录,如乳妇哺育婴孩的问题、卫生医药问题、领养的情形等等,方志就只字不提。要到清后期的个别善堂才有这方面的资料……”⑤这是经验之谈,梁其姿利用方志中简单 记载,集腋成裘,完成了一项出色的社会史研究。

属于建置类的“宫室”往往含有珍贵的社会史资料,如宗族资料就是一例。徽州的地方 志重视宫室记载,弘治《徽州府志》卷10、嘉靖《徽州府志》卷21、万历《祁门县志》卷4都设有 “宫室”门类,记载“祀先之所”、宗祠,是我们了解宗族祠堂的重要资料⑥。不过万历《祁门县 志》记载“宫室”是在“人事志•恤政”,至清代洞治《祁门县志》记载祠堂则属于舆地志的“祠 宇志”。而清修《麟县志》祠堂属于“政事志”,《婺源县志》祠堂属于“建置志•宫室”,《休宁县 志》“宗祠”附于“建置志•坛埴”,《绩溪县志》“族祀”属于“祀典志”。总之,建置(或祀典类)类 记载祠堂建筑,为我们研究宗族提供了资料。

上述以及涉及祠祀的资料往往属于建置,宗族祠堂反映了祖先崇拜,实际上还有大量的 宗教以及民间鬼神的建筑记载,包含了宝贵的信仰方面的资料。祠祀或名坛庙、祠宇等,归 属不一,舆地志、营缮志、典礼志、古迹类往往有之。具体来看,如嘉靖修福建《建平县志•祠 祀志》有坛壇、祠庙、里社三项内容。再如乾隆修河南《仪封县志》建置志有“坛庙”类,记载该 地的坛庙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厉坛、城隍庙、孔子特庙、关帝庙、八蜡庙、刘 将军庙、马神庙、火神庙、昭应水神庙、大王庙、三皇庙、玉皇庙、赤帝庙、元帝庙、东岳庙、泰山 庙、三官庙、二郎庙、八卦阁、白衣阁、香火庵以及楝城等二十个寺。还有封人祠、文昌祠、名 宦祠、乡贤祠、忠义祠等祠宇。提供了研究国家神道、民间信仰、佛道宗教的资料。如果分门 别类进行研究,可以有不少的课题。我曾指导学生由方志入手进行有关山东泰山、湖南白帝 天王、城隍信仰方面的研究①。

事实上,研究问题时方志的资料需要各个门类综合利用。以乡约问题为例,万历《营山 县志》卷二《建置•乡社》,嘉靖《开州志》卷四《学校•乡约》,嘉靖《安溪县志》卷一《地舆类•乡 里》,康熙《休宁县志》卷二《建置•约保》都有乡约的记载。这些乡约出现在乡里、乡社等基层 社会组织介绍中,隶属于地舆、学校、建置,另外“公署”记载政府机构,保留了乡约的资料,而 嘉靖《汀州府志》卷九《楼阁》记载了“乡约亭”。人物传记中也会有一些记载。艺文中有时记 载推行乡约的文字,可以互相补充。

特别是相对来说地方志记载比较简略,如果结合文集资料,就会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所研 究事物的实态来。

四、结语

总之,地方志包含大量丰富的社会史研究资料,分门别类整理资料并加以研究早就 为人重视。近期随着区域、地域史研究的盛行,从方志入手具有了方的新意义,对于开 展整体历史研究、微观历史研究、基层社会研究、民众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方志也是连接 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透视二者关系的一个窗口。随着文化史与社会史的互相渗透,社 会文化史兴起,重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考察修志人员的观念,方志作为文本本身也成为研 究的对象。地方志,必然随着史学常新而成为永不枯竭的史料来源,目前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也值得人们重新思考。

在你们农村老家泥鳅叫什么?

泥鳅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鱼,也叫泥鳅鱼。泥鳅肉质鲜美,且对人体有多种药效,故素有“水中人参”之说。所以,泥鳅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上等美食。

本人农村人,从小就认识泥鳅,捉过泥鳅,钓过泥鳅,也喜欢吃泥鳅。泥鳅在我们当地通常就叫作泥鳅,但在我们当地,还有一种尾部较宽,全身黄色,个体较大的泥鳅,我们亦叫作大板鳅。

平常多见的泥鳅,成熟体长约一13公分左右,体重不超一两。被叫作大板鳅的泥鳅,体长可达20公分,大的体重可达到三四两。

泥鳅分布广泛,水塘,小河中,多有泥鳅。泥鳅体表有一层粘液,在淤泥中也钻行自如,若想用手逮泥鳅,难度相当大,所以有句俗语,滑的象泥鳅,来比喻生活中偷机取巧,圆滑的人。

我小时候的农村,泥鳅特别多,泥鳅用手难以逮住,但值助一些渔具,很轻易就能捕捉到泥鳅。泥鳅冬季很少活动,水浅的地方,泥鳅呆在淤泥中冬眠。到了春末,气温升高,泥鳅就开始活跃了,尤其是在夏季,一场大雨过后,泥鳅会随着雨水,到处流动,小水沟里,水稻田中,泥鳅特别多。当水位消退时,用渔具张在下口或出水口,能捕获到很多泥鳅。当然也有部分泥鳅潜伏在水稻田中,待水稻田中的水涸泽后,它就钻入土层中。泥鳅身上一层粘液,既起到润滑作用,又起到保湿作用。泥鳅蜷缩在土层中,即使土层干硬了,也能存活二三年,若土层湿润,则存活的更年久。所以在我们小时候,大人耕地翻地时,能翻出好多泥鳅,我们小孩就用小桶,脸盆等各种工具,捡装泥鳅。时间进入九十年代后,农村的泥鳅渐渐少了,现在的水稻田中几乎发现不了泥鳅的踪影,这都是化肥农药过份施用造成的~

泥鳅可炖汤,也可红烧。本人偏爱红烧泥鳅,自己也喜欢做,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我,我有其他文章,专门介绍怎么杀泥鳅,怎么制作红烧泥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目前市场上的泥鳅,大多为人工饲养的泥鳅,价格从10~30元不等。农村也有少量野生泥鳅,但价格更贵,因为味美又滋补,所以,即使价贵,还是有很多人喜欢食用,觉得物有所值~

此题就此作答,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有不同意见的条友,可下方留言评论,谢谢!

上海人的祖籍大多来自哪里?

上海是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是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过去,上海也是远东最大的城市,有“东方巴黎”之称。

而上海也是座移民城市。在战争之后,上海开埠。以及国外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而这些国内的移民也就成为上海人。

打开我们的地图,上海毗邻江苏与浙江两省。和苏州、南通、嘉兴三市紧挨着。而上海过去归江苏管辖,在开埠前上海人口不足10万。可到1949年增加520万人。可以说上海人的祖籍绝大部分来自江浙两省的移民。

上海开埠到1949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第一次是太天天国战争,我们都知道,江浙地区就是锋火之地,而太平天国定都还在南京。所以江浙一带的各个阶层的难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拥入上海外国势力的租界。而这批人大多占据社会的上层,有些资本。多为宁波与江苏各地的上层人士。据统计1855年至1865年上海人口净增90万。有了上层人士创办的各类实业,自然会带动中下层的人士前来工作和讨生活。

而第二次大移民是日寇侵华时期,上海人口增加78万。第三次则是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人口增加208万。在1950年统计,上海人口籍贯构成,江苏占48.06%,浙江占25.78%,上海本地人占15.05%。

那么我们来看看,早期移民上海的各地人从事什么行业,或工作?而在上海这片热土站稳脚!

宁波人开银行,做百业,轮船、五金、钟表、服装、制药、糖业,还有逼格最高的电影业。宁波籍的人在上海滩可混得风生水起!著名的人士有五金大王叶澄来、钢铁大王余名钰、企业大王刘鸿生、颜料大王周宗良,邵逸夫、虞洽卿、严信厚、董浩云、朱葆三……等众多有影响的商业大佬,可以说宁波籍可是当时上海商界的扛大旗之人。

无锡人开工厂,做实业,比如棉纺、面粉、肥皂。无锡籍的商人影响力在上海也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代表就是那时首富荣氏家族。从近始,荣家三代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民族企业的前驱。荣毅仁先生更是被誉为爱国的“红色资本家”!可以说无锡籍掌控了上海的实业!

广东人做百货业、烟草、食品制造、电影业、电影院等。当年上海滩几个最大的买办,如太古洋行的郑观应、怡和洋行的唐廷枢,还有宝顺洋行的徐润等,无一不是广东人。上海滩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创始人都来自广东中山。曾是上海乃至国内数一数二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就是广东人创办的!当初上海滩娱乐圈广东籍有两位著名的明星,胡蝶和阮玲玉。可以说,广东财团在时期,曾经掌控了上海的半壁江山。高峰时期,广东籍在上海有近13万移民!

扬州人三把刀,修脚、理发、厨师是也。

南通人烧老虎灶。

更北边的江北人,盐城阜宁为主,黄包车夫、码头苦力、产业工人,最苦最累。

绍兴人开酒庄、酱园、钱庄、煤店、柴行、锡箔行。

杭州人、湖州人做丝绸生意。

徽州人做茶业、开木行、典当行。

山东人做巡警、卖大饼、天桥卖武艺。

例举那么多,就是以上这些各省各个阶层的人士,构成了上海这移民的大都市。也是这些人奠定上海滩的繁华。当然,很多底层的百姓在解放前,过得相当困苦。我们理应不能忘记底层百姓付出的血泪。是他们的勤劳贡献,使上海在解放后,还有个好的工业基础。

鱼池一吨水需要多大水泵过滤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网友昵称:观赏鱼文化阿亮
2022-12-11 21:35:23回复
重庆水族市场
网友昵称:泰安龙鱼
泰安龙鱼V游客椅子
2022-12-11 21:35:22回复
西安哪个水族店卖黑云(大吉大利)鱼
网友昵称:周成果人鱼传奇重庆鱼缸厂家
2022-12-11 21:35:21回复
水中情缘鱼友说喂虾拉的BB就是白的食物单一但是处于楼主的情况应该停食3天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