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北京观赏鱼批发市场2024-06-15 12:19:026.79 K阅读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大鲵,又名娃娃鱼,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中国大鲵除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日本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濒危状况:中国物种红色名录:CR,IUCN 红色名录: CR;保护类型:CITES附录: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引自百度百科由资料可知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鲵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以及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关注我们祥龙鱼场哦。

本文目录一览:

娃娃鱼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娃娃鱼又名大鲵,大鲵隶属隐腮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

习性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其洞口不大,进出一个口,洞的深浅不一,洞内宽敞平坦。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大鲵一般夜出晨归,常住一个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可猎动物经过,突然张嘴捕食。

形态特征

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大鲵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身体腹面颜色浅淡。

大鲵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观赏鱼

大鲵是几级保护动物?

娃娃鱼学名为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中国独有的珍稀两栖有尾动物,因其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

大鲵主要栖息在洞穴、暗河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素有“活化石”之称,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大两栖动物。

我国大鲵分布和价值

我国大鲵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陕西、重庆等省市居多。

3种大鲵的个体属中国大鲵最大,体长可达1.8米,重100千克之上;大鲵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是目前所知两栖类种个体最大的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营养、食用及药用等价值。

大鲵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大鲵,又名娃娃鱼,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Blanchard, 1871),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中国大鲵除西藏、内蒙、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日本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

濒危状况:中国物种红色名录:CR,IUCN 红色名录: CR(2004);保护类型:CITES附录: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

——引自百度百科

由资料可知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大鲵的保护状况:

1、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6年ver3.1——极危(CR)。

2、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级。

3、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4、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大鲵濒危原因

1、大鲵对水的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最差者之一,它们的栖息地被山涧、湖泊、河流分开,因此造成了中国大鲵的基因在每个区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互相之间的繁殖变得非常困难。

2、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设施等,因其栖息地被占用,造成局部地区灭绝。

3、自身的生物学因素,诸如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

4、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

大鲵是几级保护动物?

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

由于大鲵经济价值较高,人们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大鲵数量锐减,许多地方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

中国大鲵资源急剧下降始于20世纪80~90年代。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我国野生大鲵分布气候最适宜、数量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鲵资源依然非常丰富,汉中市内山区的河道内经常可以见到大鲵活动。

扩展资料:

濒危原因

大鲵对水的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最差者之一,它们的栖息地被山涧、湖泊、河流分开,因此造成了中国大鲵的基因在每个区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互相之间的繁殖变得非常困难。

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如砍伐森林、修建水利设施等,因其栖息地被占用,造成局部地区灭绝。自身的生物学因素,诸如自然繁殖困难,幼苗成活率低等。

人为过度捕捞和偷猎。在地球上繁衍3亿6千多万年的事实证明,大鲵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和生存能力,大部分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原分布区域,自然种群均趋于枯竭。

大鲵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