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动物图片(白鳍豚长什么样子图片)

杨凌鱼缸定做2024-06-15 08:39:015.76 K阅读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中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本站是一个关于水族行业的一个网站,本文给大家介绍白鳍豚动物图片,和白鳍豚长什么样子图片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鱼友有所帮助,谢谢关注我们祥龙鱼场

本文目录一览:

白鳍豚的详细资料?

白暨豚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白鳍豚动物图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

白暨豚体呈纺锤形白鳍豚动物图片,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

白暨豚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

白暨豚的濒危原因

白暨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暨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白鳍豚动物图片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

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暨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白鳍豚动物图片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

中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它们图片!

1、古朴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白鳍豚动物图片,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白鳍豚动物图片,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

2、仰鼻蓝面:金丝猴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分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肉类,栖息地海拔很高,身上的长毛可耐寒。5个品种均为珍稀品种,均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品种。

3、长江奇兽:白鳍豚

白鳍豚为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特有水兽,全球豚类有70多种,淡水仅5种,中国仅此一种淡水鲸,分布狭窄,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稀少。自1980年起,唯一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淇淇”成为相关资讯的重要来源,2002年7月14日“淇淇”死后再无确切的活体记录。

2007年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4、中华之魂:华南虎

华南虎的英文为“中国虎”,是白鳍豚动物图片我国特有亚种,原为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体型较小,但资格最老的一个虎种。

华南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

5、东方之珠:朱鹮

朱鹮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中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有唯一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2008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濒危动物

这种鸟是什么品种?

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熊猫”。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现已列为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

震旦鸦雀已经是国际上的濒危鸟种。我国的法律进步太慢,到目前为止,震旦鸦雀仍属于省级保护,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三有名录)。

正如华南虎,曾经遍布中国各个林地,数量也最多。其分布远除华南以外,还包括华东、华中、西南的广阔地区,甚至陕南、陇东、豫西和晋南等个别地区亦曾发现过。如今,野生华南虎存在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很多专家都认为,华南虎已于野外灭绝。

根据我国皮毛市场每年虎皮收购量的不完全统计,1956年全国收购虎皮1750张。20世纪50年代江西省有20多个县发现有虎,该省1955~1956年捕虎171只。20世纪50~60年代,在川东的万县,以及陕、川、鄂交界的大巴山地区已经发现不到虎的踪迹。湖南省1952~1953年共捕虎170只。1964年,寿振黄先生根据各地虎骨和虎皮收购数量估计当时华南虎每年约被猎捕800只,显然有“放卫星”的嫌疑。1966年在安徽也都捕到过虎。50年代初广东省猎虎50多只,60年代约为20只。1958年在贵州中部的清镇,1959年在贵州西部的威甯都曾捕到过虎。秦岭地区的虎于灭绝60年代。1960~1963年河南省至少捕杀虎60多只。1964年陕西佛坪山一山民猎杀过一只野生华南虎迄今,就再也没有人看见过成年华南虎的身影。

到1970年后,江西的华南虎年捕猎量少于10只,1975年后再没捕过虎。河南省在70年代初期每年捕虎7只,浙江省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每年捕虎3只。70年代广东省猎虎猎捕不足10只。湖南最后捕到野生虎是在1976年。20世纪70年代末估计全国野生华南虎的数量为40~80只。山西省最后捕获的虎在1974年1月,在原平县收到一副虎骨后再未发现过虎。1979年全国全年只收到一张虎皮。

     不知什么原因,同属老虎,命运很不相同。东北虎一开始就进入了政府的保护名单,而华南虎长期以来列名黑名单,格杀勿论。

1959年2月,林业部颁发的批示里,把华南虎划归到与熊、豹、狼同一类有害动物,号召猎人“全力以赴地捕杀”;而东北虎被列入与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同一类的保护动物,可以活捕,不能杀死。

1962年9月,国务院颁布指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列出19种动物为严禁捕猎动物,并在一些地区受到保护。华南虎再度被排斥在外。

还在中国政府号召大规模猎杀华南虎时,国际社会就着急了。1966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哺乳动物红皮书》中就将华南虎列为E级,也就是濒危级。

1973年5月,国务院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中,把华南虎列为三级保护动物。也是在1973年5月,农业部禁止猎捕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却仍然允许每年控制限额捕猎华南虎。每年控制的数量以当地农业部门按"有计划地保证数量持续增长"为原则。

1977年农业部修改了规定,终于将华南虎从黑名单转移到红名单。东北虎仍然是保护种类的首位,华南虎和孟加拉虎属于禁捕的第二类。1979年,农业部将华南虎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不过,这些措施似乎已经晚了。据估计,1981年,野生华南虎大约只剩下150只到200只。

最担心华南虎灭绝的,似乎还是外国人。1986年4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老虎保护战略学术会议”,急急忙忙把中国特产华南虎列为“最优先需要国际保护的濒危动物”。

到了1989年,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终于将华南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单。对于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合法生存权姗姗来迟,仿佛是临终关怀。也许是多余的关怀。因为从此之后,野生华南虎从我们的世界完全消失。许多人声称发现了它们的踪影,无非是只闻其声,只见其迹,都是证明力较弱的间接证据。

1996年,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第一号濒危物种,列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最需要优先保护的极度濒危物种。

华南虎,这一悲剧性的物种,终于成了举世瞩目的明星。只是聚光灯下空空落落,主角缺席。我们不知野生华南虎身在何处,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否永远告别了人间。

20世纪80年代后野生华南虎数量已极少,有人估计我国野生华南虎的总数为30~80只。湖北最后捕到的野生虎是1983年,在利川市百户湾林场发现1只幼虎,之后送到重庆动物园。后根本湖北记者的调查,证实这是失误报道,百户湾林场发现是那只幼兽实为一只云豹幼体。1987年5月的统计显示广东省境内活动的华南虎有成年虎4只,幼虎12只。1990~1992年,原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开展的全国性野生华南虎及其栖息地调查中,并没有找到野生华南虎的活体。但根据所发现的痕迹和粪便等证据,估算出当时我国广东、湖南、江西、福建交界处华南虎有20~30只。实际数量可能会更少。

2000—2001年,国家林业局和WWF进行的全国野生华南虎及其栖息地大规模调查,搜索过程中没有看见一只野生虎的身影。在这次调查之后,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而国内学者并没有放弃搜索到野生华南虎的一丝希望。

2007年冬季,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开展了“粤北野生华南虎野外调查”项目,但最终未发现野生华南虎存在的痕迹。2008年,“周老虎”事件之时,国家林业局派驻的专家调查组也表示在佛坪镇并没有野生华南虎的存在。

如今,野生华南虎存在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因为物种的繁衍需要自然种群的存在,自然种群还必须维持一定的个体数目、保持基因达到足够的杂合水平,种群才不会因为近亲繁殖而发生近交衰退。由于原华南虎分布的地区已经多年不见华南虎的踪迹,发现华南虎种群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因此很多专家都认为,华南虎的自然种群已经灭绝。截至2010年10月,全世界人工饲养华南虎数量共有110只左右。

现在又如东北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属于它的野生自然保护区,偷猎、下套致东北虎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一些地方单位,只知歌功讼德。发现一个东北虎踪迹,就高呼“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而东北虎正在走向华南虎的老路。

又如白鳍豚,1988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同时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际濒危物种公约》(附录一)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由于江水污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2000年,白鳍豚仅发现了20头。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2006年:发现了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2011年:7月6日 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

2011年8月21日 在长江洪湖段发现一疑似白鳍豚的动物。中科院水生所调查由于缺少图片证据,监测也没有进展,同样没办法确认。 得到消息后,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查看,但没有结果。

由于人类活动增加或活动不当,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据统计,1973~1985年间,共意外死亡59头,其中被鱼用滚钩或其它渔具致死29头,占48.8%;被江中爆破作业致死11头,占18.6%;被轮船螺旋桨击毙12头,占20%;搁浅死亡6头,占10%;误进水闸1头,占1.6%。另据统计,长江下游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轮船螺旋桨击毙的。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鱀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白鱀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再如现在的江豚,现在还属于国家二级保护。而它现在已经步入白鳍豚灭绝之路。

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科学考察组经一个多月调查发现,江豚数量已不足1800头;2011年,它们的数量可能仅为1000余头,洞庭湖仅剩85头江豚。长江江豚的数量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还要少。

截止2012年,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加剧、人类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渔具等原因,长江江豚的生存和繁育受到严重影响。长江江豚的数量只剩下1200头,并且每年以月6.4%的速度在减少,如不抓紧保护,长江江豚将会在10~15年出现功能性灭绝。

     正如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一官员称“江豚不好吃,那保护它干什么?”。在中国,保护动物要看它值不值钱,肉好不好吃。不然,保护只是空谈。就算它们有这项价值,保护也是空谈。而现在,你在一些花鸟市场和贸易市场,经常会看到有人在贩卖或饲养国家一、二重点保护动物。如果没人曝光,执法人员在哪里?

白鳍豚动物图片(白鳍豚长什么样子图片) 观赏鱼

世界上三大珍稀动物有什么?

世界上三大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珍稀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

珍稀动物之大熊猫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珍稀动物之金丝猴

金丝猴为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在这个仰鼻猴属中,还有一支中国以外的金丝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这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曾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珍稀动物之白鳍豚

白鳍豚体态娇美、皮肤滑腻、长吻似剑、身呈纺锤。眼小如豆、耳小像针,上下颌密布小牙130多颗,头顶左上方有一圆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换一次气,虽然视听能力欠佳,但声纳系统发达,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能力是任何现代潜艇所望尘莫及的,当群体被冲散后,它们利用高频率的声纳可与在十几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联系。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如何区分座头鲸、抹香鲸、白暨豚、江豚、蓝鲸、宽吻海豚、中华白海豚、 虎鲸?

可以从外貌区分,以下这些图片和文字描述是这几种水生哺乳类的外形特征:

一、座头鲸

座头鲸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鲸类,但也是海洋中当之无愧的庞然大物,体型肥大而臃肿,座头鲸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7米,最大记录雌性18米。体重25~30吨。它的头相对较小,扁而平,吻宽,嘴大,嘴边有20~30个肿瘤状的突起,有趣的是每个突起的上面都长出一根毛,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却全都没有毛。鲸须短而宽,每侧都在200条以上。背鳍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鲸类那样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故得名“座头鲸”,也叫“弓背鲸”或者“驼背鲸”。胸鳍极为窄薄而狭长,约为550厘米左右,为鲸类中最大者,几乎达体长的三分之一,鳍肢上具有4趾,前缘具不规则的瘤状锯齿,其后缘有波浪状的缺刻,呈鸟翼状,所以又被称为“长鳍鲸”、“巨臂鲸”、“大翼鲸”等。尾鳍宽大,外缘呈不规则钳齿状。脸面褶沟较少,约14~35条很宽的平行纵沟或棱纹,由下颌延伸达脐部。腹部具褶沟。通常身体的背面和胸鳍呈黑色,有斑纹,腹面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面和胸鳍也呈白色。体包个体变异较大,鳍肢上方白色,尾鳍腹面白色,边缘黑色。口大,进食时上下颌间特殊韧带结构可使口张开90度的角度。鲸须每侧有270~400片,须板和须毛皆黑灰色。雌兽体后的下侧长有一条细长的裂口,终止在肛门附近,据说在繁殖的时候,雌兽就是用它包裹住雄兽的生殖器,来完成交配动作的。

二、抹香鲸

抹香鲸(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头部巨大,下颌较小,仅下颌有牙齿。主要食乌贼。体长可达18米,体重超过50吨,是体型最大的齿鲸,头部可占身体的1/3,无背鳍;潜水能力极强,是潜水最深,潜水时间最长的哺乳动物。体型似鱼,用肺呼吸。颈短,头似与躯干相联;颈椎愈合;鼻孔为喷孔,位于吻端,前肢成鳍,前臂退化,掌部变长,趾数增加,但从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后肢退化;尾似鱼,有水平尾鳍,游泳靠尾挥动。

三、白暨豚

白暨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鲸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动物。“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1.5-2.5米,体重约230千克。吻极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针眼,位于头两侧,眼的后下方。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略后,上端尖,基阍长,鳍肢较宽,末端圆钝。属鳍后缘凹入,中央有齿刻。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白色,一般为乳白色。各鳍皆白色,故名白鳍豚。头骨左右不对称,颅腔大。

四、江豚

江豚属(学名:Neophocaena):该属动物共有三个物种,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些可以进入河流。体型较小。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具有5指。尾鳍较大,呈水平状。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背的后关部对尾鳍有较明显的隆起鳍,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

五、蓝鲸

蓝鲸不但是最大的鲸类,也是现存最大的动物,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哺乳动物。一般体长为22-33米,体重为150,000-180,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六、宽吻海豚

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海豚科宽吻海豚属的一种动物。又叫尖嘴海豚,瓶鼻海豚。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各大海洋中,包括中国的黄海、渤海等海域。宽吻海豚常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地带活动,较少游向深海,和所有海豚一样,宽吻海豚长着和鱼一样的流线型身体。皮肤光滑无毛,体背面是发蓝的钢铁色和瓦灰色,腹部有很明显的凸起。吻较长,嘴短小,嘴裂外形似乎总是在微笑,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雌性宽吻海豚的寿命在80年左右,而雄性宽吻海豚由于生活压力更大,不容易过50年。

七、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20~37枚圆锥形的同型齿(上颌齿数=30~36枚;下颌齿数=24~37),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

标本识别:体粗壮,喙中等长,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上有近三角形的较大的背鳍,鳍肢和尾叶均宽,均具圆的梢端,标本最大体长约2.6米,下颌前端略超出上颌,喙与额隆间没有深的凹痕为界,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尾柄具发达的背脊和腹脊;幼体时为暗灰色,随年龄增长变浅,亚成体灰色和粉红色相杂,成体纯白色,常由于充血而透出粉红色;有些成体的身体上有暗色斑点,少数个体在呼吸孔后的颈部有暗色斑点形成的环。

八、虎鲸

虎鲸(学名:Orcinus orca):是哺乳纲、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头部呈圆锥状,没有突出的嘴喙。身体大小、鳍肢大小和背鳍高度有明显的性二型。大而高耸的背鳍位于背部中央,雄性成体的背鳍直立,高可达1.0-1.8米,雌性的背鳍明显地镰刀形,高低于1米。胸鳍大而宽阔,大致呈圆形。上、下颚各有10-14对大而尖锐的牙齿。虎鲸的体色图样主要由黑与白这两种对比分明的色彩组成,位于身体腹面的白色区域自下颚往后延伸至尾部处,在全黑的胸鳍之间变得狭窄,到了肚脐后方产生分歧,尾鳍腹面亦为白色。背部与体侧皆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侧腹处有白色斑块,眼睛斜后方亦有明显的椭圆形白斑。在背鳍后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马鞍状斑纹。

关于白鳍豚动物图片和白鳍豚长什么样子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