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水族馆(宜昌水族馆多少钱一个人)

盐城龙鱼2024-06-14 10:34:016.95 K阅读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广西十大好玩地 桂林阳朔西街 最适合这里的时间是阳光明媚的下午,空气中散发着轻轻的桂花香,树旁,水边,碧莲峰下,长凳上,陌生的、熟悉的人们用最舒服的姿势躺在小城的怀里,小小的店铺,挂满最传统的中国;喧嚣的酒吧,展示着最丰富的世界;迷蒙的山水,仿佛少女的面纱;点点渔火,温暖着每一个寻找幸福的人, 或者骑车,或者攀岩,或者游走,或者大快朵颐,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又或者因为一杯酒,和素不相识的人变成知己……

本站是一个关于水族行业的一个网站,本文给大家介绍宜州水族馆,和宜昌水族馆多少钱一个人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鱼友有所帮助,谢谢关注我们祥龙鱼场

本文目录一览:

广西哪些地方好玩?

桂北旅游区

1、桂林

漓江、资江、两江四湖、龙胜温泉、宝鼎瀑布、古东森林瀑布群、大榕树、芦笛岩、七星公园、荔浦丰鱼岩、银子岩、冠岩、伏波山、叠彩山、象鼻山公园、独秀峰公园、八角寨、猫儿山、靖江王陵、桂海碑林、灵渠、龙脊梯田、恭城孔庙、世外桃源、乐满地休闲娱乐世界

2、柳州

鱼峰山、马鞍山、都乐岩、江滨公园、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柳侯公园、大龙潭公园、箭盘山奇石园、

3、柳州地区

贝江、象州温泉、元宝山、圣堂山、老虎潭峡谷、老君洞、老子山与寿星岩、香桥岩、程阳风雨桥、马胖鼓楼、土司衙门

桂南旅游区

1、 南宁市

青秀山、凤凰湖、大明山、伊岭岩、广西药用植物园、南湖公园、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南宁扬美古镇、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文物苑、南宁市人民公园、南宁市动物园、明秀园

2、南宁地区

大新德天瀑布、陇瑞热带动植物保护区、隆安县龙虎山自然风景区、白玉洞、金伦洞旅游风景区、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崇左县白头叶猴保护区、凭祥友谊关、浦寨边贸城、宁明花山崖壁画、左江斜塔、昆仑关、红八军纪念馆、大清国“万人坟”

3、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

北海银滩、万尾金滩、龙门七十二泾、星岛湖、江山半岛、涠洲岛和斜阳岛、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钢塑《潮》和音乐喷泉、北海海底世界与水族馆、大士阁、刘永福故居、东坡亭、海角亭

桂东旅游区

1、梧州市

白云山公园、系龙洲、云龙公园、梧州中山公园、龙母庙

2、贺州市

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碧水岩、荷塘奇峰、浮山、黄姚古镇、明城、秀水古村

3、玉林市、贵港市

佛子山景区、龙岩景区、勾漏洞、都峤山、大藤峡、龙潭国家森林公园、龙泉岩风景区、大容山森林公园、经略台—真武阁、太平天国起义策源地—金田村、南山公园与南山寺、谢鲁山庄、桂平西山

桂西旅游区

1、河池市

巴马盘阳河长寿之乡、盘阳河长寿源—凤山坡心水源洞、宜州古龙河、大化红水河七百弄、河池六甲 米洛甲女神峡、罗城怀群剑江、环江岩溶原始森林、天峨小三峡、都安八仙山、南丹陨石、珍珠岩、东兰列宁岩、会仙山风景区、东兰魁星楼、南丹甘河白裤瑶寨

2、百色市

百色澄碧湖、通灵大峡谷、隆林冷水瀑布、凌云纳灵洞、德保云山、“大石围”旅游区、鹅泉风景区、百色起义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百色起义纪念碑(革命烈士陵园)、南昆铁路纪念碑园、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旧州景区、瓦氏夫人墓..

宜州水族馆(宜昌水族馆多少钱一个人) 黑桃A鱼苗

广西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广西十大好玩地 桂林阳朔西街 最适合这里的时间是阳光明媚的下午,空气中散发着轻轻的桂花香,树旁,水边,碧莲峰下,长凳上,陌生的、熟悉的人们用最舒服的姿势躺在小城的怀里。小小的店铺,挂满最传统的中国;喧嚣的酒吧,展示着最丰富的世界;迷蒙的山水,仿佛少女的面纱;点点渔火,温暖着每一个寻找幸福的人。 或者骑车,或者攀岩,或者游走,或者大快朵颐,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又或者因为一杯酒,和素不相识的人变成知己……只有在这里,浪费时间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 桂林兴安乐满地度假世界 最纯粹最直接的快乐,在这里。几十项游乐设计,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六大主题游乐区,风格迥异,仿佛时光穿梭机。 做一回骄傲的公主,坐着尊贵的花轿巡视自己的紫禁城,经过千年的王朝;做一个淘金者,在险峻的大峡谷和彪悍牛仔、印第安酋长称兄道弟;做一个海盗,跟随戴眼罩的船长,乘着惊险的海盗船去寻找传说中的宝藏;在梦幻世界里圆一个儿时七彩的梦;在南太平洋区感受海滨的热辣风情;在欧洲区参与纵情狂欢…… 寻找快乐,和年龄没有关系。 北海涠洲岛旅游度假区 沙滩、海浪、岛屿、礁石,这些并不稀奇,眼前的这个海岛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魔幻色彩般的火山海蚀奇观。它几乎囊括热带海岛的典型地貌,让这个中国最大也是最年轻的火山岛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的亚军。 它有一个第一次听见就让人喜欢的名字,它有一条可以让你在温暖的海风里,在绚丽的霞光中,奔跑、呐喊、舞蹈的长长的海岸线;你可以躺在软软的细沙上,和贝壳一起做一个关于七彩珊瑚的梦;傍晚的时候,捧着撑满海鲜的肚子,迎着夕阳垂钓,这份闲情,神仙也不过如此 梧州骑楼城 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骑楼。 这是一条由骑楼连接而成的街道--骑楼街。 这是一个由骑楼街组成的景点--梧州中国骑楼博物城。 梧州中国骑楼博物城中有22条骑楼街,总长7公里。骑楼,这种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在梧州,被赋予了浓重的中国特色。 除了中式的浮雕、花窗和牌坊,以及西式的罗马柱,梧州的骑楼还有自己特有的小细节。这些铁环可不是为了装饰才挂在墙上的,而这些二楼的小阳台,也不是因为梧州人喜欢看风景。它们是旧时每年洪水淹街的时候,梧州人为了不影响生意而设的小装置。 实际上梧州是一个集散地,货到梧州后,在下面河滩边找搬运工搬上来仓库。碰到发大水还更好,船可以接开到这里,泊到水门旁边,栓住铁环,就直接在水门上货。搬运费还省了。 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老梧州人百年不变的悠闲生活方式一起保留了下来。 每天清晨,大大小小的茶楼饭馆热闹非凡,约上三两知己老友,喝茶闲聊,最是惬意;老街里多的是粤剧票友,兴致来了,大家在路边开个私火局,唱得固然开心,听的也非常入迷。 一座百年商埠, 一个古老的口岸,一个造就了上万富商的岭南水系重镇,这就是梧州。而最能承载梧州人文化自豪感的城市形态,就是这些保存完好的骑楼,这些百年前繁华风貌依稀可辨的豪门富宅。 梧州龙母庙 战国时期,西江流域还属蛮荒之地,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险恶。诞生在梧州的龙母率领群众开荒山,治旱涝,导江河,战胜自然灾害,使苍生得以安居、生息和繁衍。 为纪念龙母这位西江保护神,梧州于北宋年间在城北桂江河畔建成龙母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龙母庙。 梧州人对龙母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年81岁的郭奶奶,在过去的33年里,每年都要花上3、4个月,一针一线缝制出一件锦袍,在每年"龙母诞"的时候献给这位庇佑百姓的慈母。 梧州龙母庙是在当地以及桂东南甚至香港东南亚都比较有影响的一座庙宇,拥有很多信徒,郭奶奶还告诉我们,每年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 成千上万广西、广东以及港、澳、台的游客到梧州龙母庙观光朝拜,祈求这位与妈祖齐名的元君赐福与众。 枕山面水,舆地通灵的龙母太庙兼有宋、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高达38米的龙母像,更是世界上最大的龙母雕像。此外,人们也会在龟池、许愿树等地方祈求自己的好运。 于龙母太庙中诚心祈求,祈求风调雨顺,祈愿国泰民安。 昭平黄姚古镇 四百多年前,因地处三江水路要冲而繁华一时,这里是一个是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四百年后,这里已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古镇,空气中却依然飘荡着朴素的香味,其中远近闻名的豆豉最让当地人骄傲。 本是工序简单的家常小菜,却让人回味无穷,秘诀只在千年古井中那一捧好水。 一口老井,连着穿镇而过的姚江,连着家常的闲话、旧日的时光,无处不在的宗祠府第,亭阁联匾,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经意。也许孩子们嬉闹的地方就是一座文物建筑;也许寻常院落的门头就摆放着当年皇上御赐的圣旨牌坊;也许如今寻常人家的住所,就是当年风光一时的豪门大宅。 明清时期黄姚按九宫八卦方位建成,8条街,99999块青石板,连着旧日繁华的记忆,牵动着画家和摄影爱好者们常年留连。 这个被称为"梦境家园"的古镇,每课树都有故事,每块石板都丈量了光阴,每扇门都镌刻了历史,每一阵风都在提醒我们,生活的真正味道。 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 古树参天,清泉甘冽,石径曲幽,这是我国著名七大西山之一,又称思灵山的桂平西山给人的第一印象。所谓"山有好景,茶有佳味", 色泽青黛,汤液碧绿,独具风味的西山茶,始于唐代,明代时己享有盛名。 相传,当年西山寺僧尼由江南引进茶树种子,使得这里开始出产西山茶。千百年来,西山的僧尼始终呵护着这一片茶园,呵护着这一片心灵的净土。作为中国佛教圣地之一的西山,也是中国南方四大禅林之一,目前是广西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在龙华寺和洗石庵,历代均有高僧驻锡。每年的佛教庆典,上万名全国各地的香客慕名前来祈福。 西山丛林如海,四季如春,滴翠山溪流泉,空气清新,环境清幽,住在桂平的人无疑是最幸福的,每天他们不但在这里休闲锻炼,还不忘将龙华寺旁的乳泉带些回家。 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被北回归线横跨的桂平西山,阳光总是格外眷顾,往事悠悠,已过千年。 大新德天瀑布 这个被列为国家特级景点的瀑布横跨中国、越南两国边境,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瀑布"之一。 从喀斯特石山中冲出,面宽100米,落差达到80米的瀑布飞泻而下,发出一公里以外都能听到的轰鸣,飞溅出百米之内不能见物的茫茫水雾。 春天,如火的木棉,点缀在一片银河之间;夏天,激流排山倒海,让人心神激荡;秋天,素绢高挂,碧水清流;冬天,神清气和,流水织秀。 而瀑布以外的明仕田园风光、奇峰夹峙的黑水河,绮丽多姿的那岸奇景,中越边境53号界碑等景点,更是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怦然心动,烙上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记。 大明山风景旅游区 这是有"广西庐山"之称的桂中最高山峰,地处北回归线,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种生物在这片不受现代文明打扰的山脉中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共同丰富着这个自然界的大宝库。 雄伟挺拔的山川,纵横交错的溪流,密林丛生的幽谷……美丽的风景让这里成为了多部电影作品的外景地。 有的人选择在平缓的西南山麓,展开滑翔伞"一览众山小"; 有的人选择徒步穿越;有的人会骑一辆车感受大山的脉搏;有的人会以瑜珈的方式聆听森林的呼吸。 这里,是一个天堂,每一个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的人都是自己的守护天使。 桂林漓江风景区 但凡提到"桂林",似乎心都立刻变得柔软起来。而这正是一个以桂林为中心的风景区,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清澈的漓江相连贯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 一条碧绿的漓江、两个瑰丽的洞穴、三座钟灵毓秀的山峰是其中闻名中外的精华。层叠的历史痕迹深入了它的骨髓,行走在如烟山水间,仿佛走入一幅古老的图画中。 最美丽的喀斯特风光在画里;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奇观也在画里;纯朴神秘的民风民俗还是在画里;而率领鱼鹰,丰收的渔民也还是画的一部分。 夜幕降临,渔火、星光与人们的笑脸交相辉映,将这幅古老的画卷变回温暖的人间。 一次又一次被证实的,是那句亘古的名言--桂林山水甲天下!让人无法忘记的,还是桂林,那骨子里不变的温柔

希望采纳

广西柳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AAAA级景区: 大龙潭景区、柳侯景区、鱼峰山景区 AAA级景区: 都乐景区

1、大桂林山水民俗文化旅游线:

线路:桂林(阳朔)-灵州-兴安-资源-龙胜-三江-融水-柳州

特色:以桂林山水、柳州民族风情为主的大桂林旅游区,组成以漓江、象鼻山、芦笛岩、灵渠、龙胜、三江程阳桥、融水苗族风情、刘三姐传歌成仙的鱼峰山、箭盘山奇石馆等景区形成一条丰富多彩的旅游精品线。

2、柳州市内旅游线

线路: 鱼峰山景区-柳侯风景区-大龙潭风景区- 箭盘山奇石园-马鞍山奇石市场

特色: 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为特点。鱼峰山风景区、柳侯风景区和大龙潭风景区都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马鞍山奇石市场和东环奇石城是各种奇石汇聚交易的场所。

3、民族风情旅游线

线路: 柳州壮族风情-三江侗族风情-融水苗族风情-金秀瑶族风情

特色:(1)壮族的歌,侗族的建筑,苗族的节,瑶族的舞。悠久的历史、渊源流长的民俗文化,构成了柳州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 柳州山歌: 柳州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山歌的对唱。每年春秋两 季,男女青年都会盛装妆扮汇聚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 “ 歌圩 ” 亦称为 “ 歌节 ” ,尤其以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歌会最为热闹。倘逢歌节,广西民族歌手都聚集鱼峰山和江滨公园等地,高歌互答,盛况空前。 (2)融水苗族风情: 融水苗寨沿着贝江而蜿蜒:春到苗寨,沿江盛 开的杜鹃花映红了两岸,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盛夏严日、江 风拂面、凉意无穷,秋冬时节、红叶漫坡、野果橙黄、气派非凡。到苗寨作客,好客的苗哥苗妹用拦路歌和拦路酒热情的款待你。

4、刘三姐山歌文化之旅

线路: 柳州-宜州-桂林

特色: 美丽的刘三姐出生于宜州下枧河,顺流而下到了柳州,并在鱼峰山下传歌成仙,而如今桂林《印象刘三姐》则能让您对刘三姐产生无尽的遐想。

5、原始生态旅游线

线路: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鹿寨香桥风景区-融安红茶沟森林公园-元宝山原始森林-圣塘山原始森林

特色: 天地的造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汁原味的天然美景。来到柳州,你才能感受到,除了桂林山水外, 原来柳州的风光更别有洞天。

6、工农业旅游线

线路: 柳州钢铁工业景点-柳州烟厂工业景点-观光农业旅游区-柳州汽车工业景点。

特色: 感受现代工业的脉搏,领悟高新农业技术魅力。  

7、市周边旅游景区: 三江程阳风雨桥-马胖鼓楼景区、融水贝江 — 元宝山景区、鹿寨香桥景区、融安大洲 — 红茶沟景区、

8、市区公园、景点

柳侯公园 大龙潭 大龙潭风景区 鱼峰公园 雀儿山公园 八桂奇石馆 鹅山公园 蟠龙公园 东门城楼 鱼峰山 江滨公园 柳江风光 都乐风景区

9、宗教旅游景点

灵泉寺、西来寺、天主教堂、基督教礼拜堂和清真寺.

柳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柳州好玩的地方:

柳侯公园 ;

柳侯公园位于柳江北岸中心广场东侧,始建于1906年,面积约20公顷,是柳州人民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于而在原来柳侯祠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现已发展成为占地15.5公顷的综合性文化公园;

公园中有近7公顷的人工湖,碧水曲桥,相映成趣,湖边林木葱茏,凉亭假山,景色怡人。

柳城知青城;

知青城位于柳城县大埔镇洛崖村,地处融江河畔,是以知青文化为主题,融山水、古镇风光于一体的知青文化创意园;知青城位于融江河畔,座落在依山傍水,风光迷人的柳城县大埔镇洛崖社区,距县城5公里,距柳州市55公里,有209国道和宜柳高速相连接,交通十分便利;

知青城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是一个以知青文化为主题,融山水、古镇风光于一体的知青文化创意园,2010年成功创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成功创建全国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景区正在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柳州龙潭公园;

龙潭公园位于柳州市区南部,距市中心仅三公里,规划面积约544公顷,是一个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亚热带岩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观为一体的大型风景游览区;

龙潭公园林木苍翠、群山环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态各异,耸立于一湖(镜湖)二潭(龙潭、雷潭)四谷地之间;雷山绝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龙二山间汇成“龙潭”古称“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经地下河与之相潜通。

柳州动物园;

柳州动物园位于市航银路89号,因地名而命名;公园内设休闲健身和动物观赏两大功能区,休闲健身区有健身广场、游乐场、度假山庄、樱花园、观景亭、观赏农苑等;动物园观赏区是半生态园区,园内有猛兽馆、小动物馆、百鸟园、猴山、食草动物放养区及动物表演场。

融水民族体育公园;

融水民族体育公园,2007年始建,2012年改建,总投资3050万元;田径场占地面积15531㎡,场内绿化草皮面积4703m2,前门、主席台、四周椭圆看台底部采用砼框架结构,顶部为木质结构,充分吸取苗族建筑精髓,突出吊脚、亭脊屋檐翘角、雕刻护栏、盖青瓦等苗族建筑风格,具有丰富的民族建筑文化内涵。

凤凰河生态旅游度假区

凤凰河生态旅游度假区是百里柳江旅游综合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该项目位于柳江河上游洛满镇,建设规划占地7300亩,主要建设内容有森林温泉度假区、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温泉会议中心、陆上运动中心、水上运动中心以及观光生态农业体验园等;项目充分利用柳江河段洛满、露塘一带沿岸的山、水、林、泉资源进行开发,以满足市区及周边地区百姓的休闲旅游需要。

7. 百里柳江旅游景区;

百里柳江在柳州城中蜿蜒而过,美丽的柳江河畔,亦有着城市最灵动的景致;柳江的夜景最       为经典,每天晚上在滨江公园一带,可以看到神奇瑰丽的水上音乐厅,南岸的山水被景观灯       勾勒出迷蒙的线条,相当漂亮。夏天乘船夜游柳江是很享受的事儿,可以吹着江面微凉的夜       风,欣赏缤纷的城市夜景、柳江大桥、蟠龙山瀑布。

8. 程阳八寨景区(程阳风景区);

程阳风景区内有八寨,是侗寨群体的缩影,这里的民居全是木头搭建的吊脚楼,或背山而建或    临水而居。山水田园,自然纯朴。过河必有风雨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杨桥;有寨必有鼓      楼;马鞍寨是离风程杨最近的一个寨子,天气好时有时有表演,还有村民敬酒;在这里还能吃    到正宗的糯米饭,酸鱼,酸鸭,酸肉,坨坨饭,打油茶。

宜州的习俗.习俗又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宜州古为“西瓯”、“骆越”地,生活着地方土著族群壮民族,创造并享受着壮民族习俗文化。唐宋以来,地方置州设府,大量的汉民族人口及中原文化的迁入,宜州成为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宋明清时期,便利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地方商贸经济的繁荣,各地商贾云集庆远、怀远、三岔三大商埠,一些游商、手艺工匠亦驻足德胜、龙头、北牙、北山、洛西等集市圩镇,县外各地、各民族节庆习俗亦随流寓宜域者涌流入宜州,融汇于宜州,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宜州地方节庆习俗及其民俗活动。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变革,移风易俗,社风民俗日趋文明,域外习俗泊入宜州,地方节庆习俗内容更加多元,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一、年节习俗

 

  宜州地方年节习俗,壮、汉及其他少数族多以农季习惯节日为庆,如正月十五、二月社、三月清明(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十月朝(客家节)、十一月冬至、十二月三十晚(除夕)。虽每月一节,但却分轻重,民族有别。壮族重除夕、正月十五、三月三、清明、七月七、八月十五;汉族重除夕、元宵、清明、七月十四、八月十五、重阳、冬至。生活在龙头乡的水族有其水族年端节,北牙、福龙瑶族乡有其瑶王节。其中除夕至正月十五为宜州地方的过年。

 过年除夕 俗称年三十晚。这天,各家各户将必须完成的家事做完,俗说“三十晚要做三十件事”,然后,张贴对联、门神,有些家庭在大堂屋(厅)贴诗词条幅、人物或山水图画(年画);下午,设香案、摆三牲果品祭祀祖先;诸事毕,家人到齐,开始菜肴丰盛的晚餐,为团圆饭;晚餐后开始“守岁”,待凌晨雄鸡打鸣,千家万户鸣放鞭炮迎春接福。

 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过年休闲、相互拜年、走亲访友、约伴到歌圩唱山歌的时间。正月初一,各家早晨吃水圆(汤圆);是日禁忌不吉利话语,不准扫地,忌扫财出门,不动刀具,忌引刑狱之灾,不倒残茶废水,忌倒掉食禄;人们服饰讲究,小孩必穿新衣服、头戴新帽、脚穿新鞋;自家小孩(儿、孙)给老人拜年,老人给儿、孙利市红包。年初二,出嫁了的女儿带姑爷、外甥回家拜年,女儿姑爷回家拜年要“打包”(包鲜猪肉或腊肉、豆腐圆),有叔伯、堂兄弟的也要送一份“打包”,家族中兄弟开始轮流请本族兄弟、姑爷吃饭(每家一餐),各家大人分别给其他家的小孩发利市红包钱。初二开始,县城街道有龙狮拜年,城乡居民可以走亲访友、赶歌圩唱山歌。

  正月十五闹元宵。庆远、怀远、三岔几大商埠街上白天有舞龙、舞狮、台阁、顶马、牌灯等游街庆节,晚上有狮子抢青活动。庆远城闹元宵有“东门的狮子南街的炮,北门的牌灯西门的龙”之美谈,即城东(今文昌社区)舞的广东狮子(俗称南狮,两人表演)技艺高超,而南大街多为富绅巨贾府第,龙、狮子队拜年时燃放烟花炮竹持续时长久且炮竹又特别厉害,居住北门街的居民善于制作牌灯,牌灯表演精彩异常,西街人善舞长龙,双龙戏珠,瑞气氤氲,尽显吉祥。千年商埠古镇怀远,其闹元宵习俗又甚庆远。舞龙习俗为舞海龙,龙身一般9节(9米),最长21节(21米),长龙出游前先到三角嘴大码头(龙江与中州河交汇处码头)“开光”(把蒙罩龙睛的红绸布揭开),龙出游时,有纸扎的青鱼、鲤鱼、鳜鱼及虾、蟹、螺丝等水族兵将陪同,锣鼓喧天;怀远舞狮子亦是广东大狮,由两人舞动表演,狮队出游时,鼓乐齐鸣,有武术队和拳师相随,纸壳面具的“猴子”和笑口常开的“罗汉”亦伴随左右;台阁、顶马、打钱牌更是怀远元宵活动奇葩,台阁是用男女儿童装扮戏剧人物分别坐在装饰华丽、布置鲜艳纸花鸟虫的敞门轿子上,由4人抬或8人抬,顶马是装扮戏剧人物的儿童骑在靓马上,台阁顶马出游都有锣鼓及吹奏陪同,打钱牌是用竹竿中间串铜钱吊排须,以竹竿分别拍打虎口、手腕、手臂、肩、背处时铜钱撞击作响,步伐分走、跳、跑,由哨子统一指挥动作,响声一致。龙头、清潭、洛西等乡间亦有舞龙、舞大狮、小狮(俗称猫狮)庆节,而洛西镇的岭脚、九龙、村尾、桥头等村屯的客家人,正月十五晚舞草把龙游村串户拜年祈福活动尤其精彩。

 1958年“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春节的舞龙、舞狮拜年、台阁顶马出游、“恭喜发财”的吉语以及群众唱山歌,都被当作“四旧”和“资产阶级”给予抵制和批判,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才得以逐渐恢复。  

  祭社 农历二月春社,八月秋社,是宜州城乡民间传统节日。解放前,县城各街道及乡间自然村屯都立有各自的社王,社王以石为之,石上刻书“某某村社王之位”,置于村边或村头社坛内,享受春秋社日和平时村人的祭祀。社王是保佑该村(街)平安之神,有仲裁是非的权威,故有“社王不开口,老虎不敢进村”之说,亦有农田遭受旱涝虫病等灾害时,村民拜祭祈求禳灾保收成。又如村街邻里间有是非过节,也到社王面前赌咒发誓以证清白。春秋祭社,更多的含义是春求是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秋感恩社王保佑赐福,岁岁平安。春秋祭社活动由“社头”组织操办,即召集全村(街)各户(按户或人头)筹款购置三牲祭品,杀猪或杀牛祭社,然后全村老少或每户一人到社坛“吃社”(聚餐),“吃社”外还将猪肉均分每户一份“社肉”。 祭社日,凡外村来者,都被邀请“吃社”,共庆社日。祭社活动在“文革”时期被禁止,改革开放后许多村屯渐次恢复,其主要意义在聚集感情,庆祝丰收,而城镇此习不再。 

  清明 清明是追思祖德、缅怀先人,教导后辈、弘扬家风的家族传统教育节日。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扫墓,扫墓之意义在于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感念祖先恩德。宜州地方清明节期间,壮、汉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都择日上坟扫墓,清理杂草、整坟添土后,燃香火点蜡烛,摆上猪肉、鸡、酒、饭食、果品,祭拜已故亲人,供祭完毕,烧纸钱,放鞭炮,这个过程叫做清明。

 做清明,汉族多以家族(曾祖或祖父辈以下)形式集体上坟,上坟回来后各家再祭拜自家香火牌位,然后或聚餐、或分户自餐不同。壮族上坟扫墓多以独户为主,也有做众清明习俗,即同族各户凑分出钱或各户轮流做东负责清明活动费用。壮族做清明扫墓时,有在祭拜最后一个坟墓时,与亲友在墓前野餐的习俗,即用小刀切一些猪肉送酒,以糯米饭、艾馍为餐食而已。做众清明的壮族人家,扫墓回来全族人聚餐庆祝。 

 三月三 宜州是壮、汉等多民族共同聚居地,但因民族传统习俗的不同,在“三月三”这共同的传统节日里,其纪念形式和民俗活动也有区别。

  汉族群众的“三月三”节日活动主要有祭祀,纪念伏羲、女娲交合创造人类始祖,通过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子嗣,保佑童孩健康成长。客家人祭祀活动叫“拜床头婆”。祭祀活动通常由家庭主妇担当,在香火堂祭祀后,再将供品端到已婚夫妇床前祭祀,祭祀供品是五色糯米饭、染红色的煮熟鸡蛋以及香纸蜡烛。如今,汉族群众对“三月三”节庆意识已经淡化,只有一些人家还保留吃五色糯米饭和给小孩吃红蛋的习俗。

 壮族群众“三月三”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赶歌圩、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但是,这一天还必须蒸五色糯米饭、煮红鸡蛋、祭祀祖先。

宜州唱山歌、赶歌圩至早可追溯到唐代,清代乾隆间庆远知府商盘亦在其《宜阳行春词》中赞叹壮族歌圩“蛮村儿女连群出,不打秋千但唱歌”。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一文化人说过:“三月初三到宜山,到处都有对歌场”,可见宜州壮乡山歌之盛。歌圩多见于北部地区的流河、祥贝、安马等乡村。歌圩的主角是壮族青年男女,他们去对山歌、会旧朋、觅新友、谈情说爱,物色自己心仪之人,播下爱情的种子。这就是青年男女赶歌圩、对山歌的最终目的。

  宜州北部的流河、祥贝、安马等一带乡村,属于山区地域,几乎是清一色的壮族壮语,这里所唱的山歌是纯净的壮歌,唱山歌叫“顾欢”。在歌圩“顾欢”的内容是即时、即景、即情,随编随唱,中部、东部、西南部的庆远、洛西、洛东、矮山、拉利等地,即使是壮族,也都是用宜州地方桂柳方言唱山歌,为汉语山歌了。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三月三”歌圩确定为壮族全民性节日,宜州充分利用“三月三”壮族全民性节日举办各种山歌会(赛)事,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天,宜州民间自发形成的“三月三”歌圩仍然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壮族“情人节”这一民俗特点。 

  四月八 是宜州农村壮、汉族群众为牛庆生的节日,俗称敬牛节或脱轭节,《庆远府志》有“四月八日,乡村有染五色饭以枇杷叶裹而饲牛”之载。当日,壮汉族农民不役牛、不骑牛、不打牛,清理牛栏,把牛牵到河溪洗擦牛身,然后牵到草坪与众多牛聚会,称“牛交欢”。临晚牵牛回家,壮族人家在门前举行敬牛仪式:长者包一包五色糯米饭,插三柱香,家人按照辈份依序绕牛走一周,口吟敬牛歌“牛呀牛,拖犁拉耙你当头,一年到头多靠你,玉米满库谷满楼”,然后用五色糯米饭喂牛,每人摸一次牛,牵牛进栏后,全家共进晚餐。时至今日,乡里街坊常有戏称一些人“你的生日是四月八”,暗讽此人如牛愚钝或倔犟。清代至民国间,每年四月八县城有抬三界老爷菩萨出游的习俗,意在祈求保佑地方平安。如今,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养牛已经很少,四月八为牛庆生已经不再,只是人们需要享受“五色糯米饭”美食而已。 

 端午节 宜州地方俗称五月初五。节日内容主要有避邪、包粽子、赛龙舟。

  避邪。节前,各户到集市购买菖蒲、艾叶、苍术、雄黄等避邪用中草药。初五日,民宅大门插上菖蒲、艾叶,小孩胸前挂避邪香包,在家中燃苍术、洒雄黄酒,用大枫叶、攀墙风、柚子叶煮水洗澡。祭祀祖先后,全家共进晚餐,进餐时人人喝点雄黄酒避邪。

  去蛊。 宜州乡村人家有五月初五吃药王馍去蛊之俗。《庆远府志·风俗》载:“蛊毒,惟壮妇畜之。相传以五月五日往山涧中,用新布衣及首饰银簪等物铺地,盛盆水于其旁,妇女裸体歌舞以降药王,俟虺蜴毒虫来浴盆内,…,成蛊”,畜蛊妇俗称“药婆”。凡被“药婆”放蛊者,“或数日,或经年,心腹绞痛而死”。宜州民间汉族人家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用药王(一种草药)捣碎拌糯米做成药馍吃,德胜民间壮族人家煎制的药馍用艾叶、狗屁藤、鲤鱼尾等中草药做成,习俗认为吃药馍可以避免中蛊,尤其是客家人最为相信,此俗流传至今。

 包粽子。 五月初三、初四,人们开始包粽子。粽子原料是糯米,粽子馅有五花肉、排骨、板栗、绿豆、花生、芝麻等;依形状、大小,有三角粽、大粽、枕头粽;按口味分热粽、凉粽。壮族喜欢包大粽、枕头粽,大粽每个用糯米1~2斤,馅是五花肉条、板栗,用冬叶或竹叶包裹扎紧,装锅煮炖个把小时,枕头粽每个用糯米5~6斤,馅同大粽加量,用竹叶或芒叶包裹扎紧,装锅煮炖3~4个小时。大粽、枕头粽多为凉粽,糯米须用草木灰水(碱水)浸泡几个小时后才包,粽子可久留不变质。一般情况,城里人多包三角粽,其馅大味美,易包易煮,极其方便,无需久留;乡村农家喜包大粽、枕头粽,大粽好送礼,枕头粽能留较长时间,可慢慢享受。改革开放以后,避邪习俗已经淡化,包粽子、吃粽子则日趋讲究“美食原则”。

  赛龙舟 。史载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而兴起,已经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活动。自宋以来,大量汉人迁入宜州,许多汉文化亦在宜州传播、影响宜州,赛龙舟活动当然不例外地立足在宜州地方。明清至民国,地方官府或民间商会,端午节都在怀远举行龙舟赛,庆远、怀远、拉浪、小龙乃至柳城、柳江、融县(今融水县)都组队来参赛。解放后,龙舟赛活动渐次减少。 

 七月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宜州壮族人家设供迎接祖先的节日,从这天起至十四日,出嫁的女儿都要择日买香纸蜡烛和一只活鸭回娘家供祖。

 七月十四日,是宜州地方壮、汉族共同要过“中元祀先”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是壮族人家送祖先回阴间的日子,节日甚为隆重:买肉杀鸡宰鸭,备三牲果品,摆香案设祭,供祭先祖,祭毕,焚烧纸钱、纸服、纸金锭银锭,然后用荷叶将所焚物灰包好,插上三柱香,拿到河边浮于水上,让其顺流而去,表示送祖先由水路回程,如将荷叶包置于村边断垣残壁之上的,表示送祖先由陆路回程。汉族人家是十四日设祭,燃香烛,供三牲果品,恭迎列祖列宗回家过节享用,祭毕,焚烧纸钱、纸服、纸金锭银锭,洒酒于纸灰以表示告送列祖列宗回府。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七月鬼节,是国人缅怀祭祀已故先人的重要民俗节日,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作为“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和“批判封、资、修黑货”的主要目标遭到劫难,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一民俗才逐渐得以重生、恢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宜州各民族都有过中秋节的习俗,过节活动内容因民族、区域不同而有别。城镇居民及农村的汉族人家过中秋,亲友互赠月饼,祭祀祖先后全家团聚吃丰盛的中秋晚餐。晚餐后,在天井(居城镇者)或院内大门前设案摆月饼、果品(柚子、柑子、芭蕉、石榴或芋头),燃香烛供月亮。地方自制月饼有白米饼和黄月饼两种。白米月饼用糯米炒熟磨粉制饼蒸熟而成;饼如月圆,大小无定,大者八九斤,小者七八两;饼面有“嫦娥奔月”及花鸟鱼虫等图案,怀远街的邱满叔、周明山、胡德标是民国时期民间有名的月饼画师;白米月饼较薄,故无馅或少馅,宜供月之用。黄月饼用面粉为饼皮原料,包馅后填模制饼然后烘烤而成,色泽深黄鲜亮,称黄饼;黄饼个不大,但厚实馅多;饼馅则根据民族口味、家庭经济条件决定,有南甜北咸风味,家庭经济殷实的,饼馅原料优而丰厚,家境较差的,饼馅原料较差且薄少。

  农村壮族人家过中秋节,制作月饼赠送亲友、祭祀祖先、家人团聚吃中秋晚餐、供月与汉族相同外,德胜、矮山、安马、流河、洛西、洛东等地壮族妇女都有聚集请“压禁”、请“七姑姐”等活动。《庆远府志·风俗》对宜山壮族“压禁”的记载是“蛮俗,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妇女,用土音咒诵,妇女晕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民曰压禁”。

 农村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八月十五制作月饼越来越精美,而供月习俗、请“压禁”、请“七姑姐”等活动则被赏月喝茶、烧烤夜宵和K歌等娱乐活动替代。

 唱山歌也是宜州城乡群众八月十五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八月十五日,庆远、德胜、安马、流河、矮山、洛东、洛西、石别各乡村,壮族、汉族男女自动聚集在田垌、岭坡、山坳唱山歌,安马、流河壮族群众聚居地区有歌圩。山歌有壮歌、百姓歌、汉歌。所唱山歌内容十分广泛,含生产、生活、家庭、爱情,但以逗情说爱为最多。 

  重阳节 宜州自宋以来,教育文化发育较早,受中原文化习俗影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成为地方汉、壮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共同节日,节日登高赏秋、尊老敬老的内容一直沿袭至今。宜州汉族有“九日登高”习俗,是日,庆远、怀远两镇和龙头街(永顺土司署地),官宦僚属、致仕儒者、诸生生员以及一些乡绅商贾,常登临城北的会仙山和宜山,怀远八滩山,龙头西龙山,以健身活动或赏秋赋诗吟对娱乐,亦有人到野外唱山歌、打并伙(聚餐)玩乐。乡村农家,重阳日以敬老为主,德胜镇壮族有“九九归一,百岁成仙”之民谚,是日全家聚餐,孝敬老人。石别镇清潭村有重阳节舞草龙庆平安习俗,他们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平安日”,是日村里组织杀猪宰羊祭祀草龙,然后村人聚餐共吃“平安饭”,接着舞草龙庆贺。1989年,国家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宜州人就把把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起来,把重阳节办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习俗,建设和谐、幸福社会。 

 十月朝 即农历十月初一,客家人称“十月朝(读ZHAO )”,是中州一带传统节日“寒衣节”,这是客家人南迁后一直保留沿袭下来的客家节日,节日旨在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这天,分散居住在庆远、怀远、洛西、龙头乡镇的客家人备猪肉、杀鸡、做糍粑,设香案拜祭祖先,然后焚烧纸钱、纸衣,拜祭结束,家人聚餐。如今,为先祖送寒衣、祭祖魂的内容已淡化,仅为做糍粑、家人聚餐而已。 

 冬至 冬至过节源于汉,盛于唐,后代相袭,主要是皇帝祭天,百姓祀祖,冬至食俗有北方饺子南方汤圆之说。宜州有过冬至节之俗,冬至日早,城乡人家皆煮汤圆吃,晚餐加菜叫“打牙祭”,有狗肉、羊肉、“豆腐圆”等美食。其实,冬至是汉节,宜州汉族过冬至节颇为隆重,有“亚年”之称,客家人则直称“冬至太(大)过年”。是日清晨,每人吃一碗用碾碎的炒花生或芝麻拌糖为馅的汤圆,然后设香案、备三牲果品祭祀祖先,晚餐菜肴十分丰盛。如今,冬至节日已经逐渐淡化,惟有冬至日起,汉族人家开始制作腊肉、香肠(腊肠),使其经过风吹日晒自然干透泛油,备过年食用的习俗未变。(壮族制作腊肉、腊肠则是过年杀猪时制作,烟熏火烤,别有风味) 

  瑶族盘王节 瑶族是宜州域内第三大民族,瑶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北牙、福龙2个瑶族乡,瑶族的盘王节是祭祀祖先盘瓠的重要节日。在宜州,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盘王活动。祭祀仪式古朴庄严,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他们唱的歌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跳的舞则是长鼓群舞(双人或四人对舞)和铜鼓舞。庆典仪式结束,男女老少聚餐喝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瑶族人民豪放性格的表现。北牙乡的瑶族舞蹈《火神乐》以及瑶族民间体育《狮子上刀山》、《过火抢花灯》就是从盘王节舞蹈活动挖掘、整理、提炼而成的优秀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成为宜州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民运会获奖节目,也是出访港澳、东南亚备受赞誉的民族民俗体育活动。 

  水族端节 宜州,是广西水族聚居地之一,龙头乡则是宜州水族聚居的乡镇。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书”,也有自己的历法“水历”,水族的端节、卯节就是依据水历推算而设置的。端节,是水族每年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农历九、十月)间的“亥”日,又称借端、过端、吃端,是水族最重大的节日(相当汉族的春节)。宜州的水族人民过端节(南丹、河池水族过卯节),是辞旧岁、庆丰收、祭祀先祖。在端节的前一天晚上(相当汉族的除夕夜),各家设案祭祖,有铜鼓(或皮鼓)家庭将铜鼓(或皮鼓)置于案前,洒上酒后悬于屋梁,全家击鼓并舞,以示辞旧迎新。舞有执戈保卫、播种收获、庆祝丰收状;舞步刚健,舞姿优美;旋律由慢到快,声音由低沉到高昂。凌晨(相当汉族的子时进年初一),摆祭品开始祭祀。水族祭祀供品除鱼外忌讳一切荤食,祭品有鱼、豆腐、笋干、花生、果品、及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等,以示丰收。端节(年初一)早上,各家杀鸡宰鸭切肉,准备丰盛的酒菜候迎登门拜年的客人,人们亦挨家挨户相互拜年,品尝新酒新饭。凡接受拜年的家庭,都将鱼、糖、果品送给拜年者,来拜年的人越多,这家庭就越吉利、越光彩。水族端节古有赛马、赛铜鼓娱年的习俗和“赶端坡”的交际活动,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二、喜庆习俗

 

  宜州古习,逢喜设庆,凡奠基造屋、乔迁新居、迎婚娶嫁、贺诞满月、祝寿添粮乃至拜干亲、结兰谱、认姐妹,都是喜庆之事,皆有庆喜之俗。 

  奠基造屋 造屋建房,是宜州地方各个民族家庭安居乐业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乡村家庭建屋,在选地方,测山向方面,选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地,还要有“左青龙,右白虎”之势。确定屋基址后,就是择日奠基了。奠基,宜州地方俗称“安基”、“安神”或“安墙脚”。是日,主家请来风水先生架罗盘,测量划线,备猪肉、鸡、鱼及香、烛、纸钱设案祭礼,吉时一到,燃放鞭炮,下铲动土开基。建屋奠基之喜,同村同族兄弟、至亲好友不请自来贺喜并帮忙。收工后,主家必设丰盛的酒菜设宴恭请家族先辈长老和款待来庆贺帮忙的兄弟亲友,同庆奠基之喜,庆宴少者五、六桌,多则十几桌,庆宴场面喜气洋洋。这种有喜同庆,里邻互助,不取分文报酬的习俗,还表现在帮助采石、伐木、备料、舂墙、砌砖、盖瓦等整个建房造屋过程中。 

  乔迁新居 无论城乡,乔迁新居皆遵循地方习俗——择吉入宅。择吉入宅的形式则因民族、地域不同而有别。庆远、怀远、德胜、洛西、矮山等乡镇的汉族人家,入宅前就先在屋内燃一堆明火(今燃炭火)暖屋,吉时到,即鸣炮入屋,屋主先将柴、米、油、盐、秤、算盘搬进屋,然后亲戚朋友帮忙把各种家具抬进新居摆设安放。德胜围道、弄相一带的壮族人家入宅前,由道公喃神、手执火把先进屋,接着是捧香炉的户主、担水的主妇、抬家具的亲友依次进屋,进屋后,户主接过道公手中火把在屋内点燃火堂大火,众人分吃热腾腾、香喷喷的糯米饭。德胜地罗一带,则是晚上入屋,吉时到,主家左手拿一枚铜钱,右手拿一筒白米率家人进屋后,生一堆大火,通宵达旦,以示日后日子红火,百事昌盛。举行入宅仪式后,户主即在新房设宴酬谢。凡来庆贺新屋落成、乔迁新居的亲戚朋友,都赠送贺礼、红包。主妇娘家兄弟须送大公鸡为新居报晓,送大挂钟为鸣钟报喜。乔迁喜宴都比较丰盛,满堂宾朋或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或相邀细酌、漫话家常。2000年以后,大部分城镇家庭以及少数农村家庭乔迁新居的宴席喜欢在酒楼饭店举办,一是免除了操持酒席的诸多辛苦,二是更显得经济地位的气派,但乡亲邻里那份土俗情感似乎被饭店的堂皇气派重重地压抑着。 

 迎婚娶嫁 迎婚娶嫁是人生大喜之事,必然庆祝。《庆远府志》对宜州汉、壮婚俗有载:“汉俗婚聘,用槟榔、猪、酒、果品遍分亲戚;新妇见姑嫜、伯叔侍立。…。土俗婚聘,以猪以牛,无槟榔、果品之类。婿家用幼女二人并土巫往女家导女,女家男妇三五十人送之,新妇以伞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达旦,新妇归女家,未尝与夫会合。”这是清以前宜州地方婚俗大致,但其中“猪、酒、果品遍分亲戚”、“ 女家男妇三五十人送之,新妇以伞自覆,步行至婿家,聚坐唱歌达旦”之习俗在农村仍延续至今。

 壮族迎婚娶嫁的主要程序及习俗。接亲。男女双方婚姻确定,男方择吉日吉时迎接新娘,谓之接亲。接亲日的前一天,新郎家即备酒席宴请家族长辈、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必须特别迎请外祖父母、舅父母、姨妈姨丈及表兄弟等到来。新郎家派出接亲者到新娘家接亲,接亲者为新郎之妹辈2人及担礼物送女方家的男青年若干(视礼物多少定人),接亲人员一般须在新娘出门头天到达女家。是夜对唱山歌,通宵达旦。接亲日新郎不去女家。新娘出嫁。新娘出嫁前一天,女家办酒席招待男方接亲宾客及亲朋好友。次日新娘出嫁发亲仪式:新娘由伴娘唱哭嫁歌扶出闺房,给香火台上香祭拜,到大厅给父母长辈敬茶,然后由亲兄弟或舅父背出家门,出门前,一嫂辈将雨伞三开三合,再交新娘妹撑着遮挡新娘,新娘的嫂子或叔婶随后将白米撒过新娘头顶,意祝丰衣足食,跨出家门,新娘即换上新鞋,意为走上新生活之路。新娘出嫁,有送亲者女青年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男青年亦然(新娘之兄弟必送),送亲队伍的女方代言人由新娘之嫂或叔婶担当。在步行往新郎家途中,遇桥或沟溪,新娘则停步不前,须接亲者给“垫脚钱”后方继续前行。新娘临村,新郎家有一中年妇人用新竹枝扫把象征性清扫道路十数丈,意为扫除邪秽。新娘临门,新郎家有迎亲队伍,唱拦门歌,双方对歌,送亲方唱赢方能进门。新娘进门后,由新郎家一长辈妇人牵扶向导,入门忌踏门槛。新娘跪拜香火祖先后即入洞房,送亲者随入,新郎接踵踩踏新娘脚印至洞房前,意为婚后不受新娘欺负。宴席开始,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向送亲者逐个敬酒,之后,男女双方对唱“赞席歌”。宴罢,新娘及送亲姐妹回洞房,新郎忌入,是夜,对歌通宵达旦。次日,新娘及送亲者早餐后回新娘家,新郎家男歌手唱歌送别,有唱送十数里者。20世纪60年代起,壮族婚俗渐变。

 

宜州水族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宜昌水族馆多少钱一个人、宜州水族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