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之父(金龙鱼父亲的自白)

嘉兴花鸟鱼虫市场2024-06-12 19:03:025.35 K阅读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郭鹤年郭鹤年金龙鱼之父:男金龙鱼之父,192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新山市,祖籍中国福建,40年代后期,他从新山英文书院和莱佛士书院学成毕业后,曾在父亲金龙鱼之父的公司里做帮手,1949年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一九四八年,郭鹤年自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不久后,在新加坡创办金龙鱼之父了利克务公司,主要是经营轮船航运及一般商务,这是郭鹤年创业之始。一九六八年,他创立金龙鱼之父了旗舰公司玻璃市种植,大量种植甘蔗以供炼糖厂做原料用途。根据〈澳洲人报〉在今年三月公布的亚洲富豪排行榜,郭鹤年以四十亿美元的身家高

本站是一个关于水族行业的一个网站,本文给大家介绍金龙鱼之父,和金龙鱼父亲的自白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鱼友有所帮助,谢谢关注我们祥龙鱼场

本文目录一览:

金龙鱼和香格里拉的创始人郭鹤年,成功要借势,不能让合伙人吃亏

金龙鱼食用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中国人买3桶食用油就有1桶是金龙鱼 。

从食用油的销量占比来看,2019年,金龙鱼以高达39.8%的市占率占据我国食用油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

金龙鱼食用油隶属于益海嘉里集团,而母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粮油食品集团之一,成立于1991年,总部设在新加坡。

2019年丰益集团的营业收入为426亿美元,位列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85位。

香格里拉酒店, 隶属于香格里拉集团,总部香港,被称为全球十大知名酒店集团之一,被公认为全球最佳酒店控股及管理公司之一。

香格里拉集团在全球76个目的地拥有、运营和管理着100多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有87个,其中中国占21家。

金龙鱼和香格里拉酒店的创始人就是郭鹤年,被称为财富与成功的代名词。

郭鹤年是马来西亚华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是马来西亚的首富,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排名第104位,财富值128亿美元。

郭鹤年的成功和成就跟他的为人处世理念分不开。

一、做人低调。

郭鹤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低调做人,自己虽然是首富,但是从来不炫富,不高高在上,非常节俭,接地气。基本上不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抛头露面,所以关于他的新闻很少,照片更少,也因此显得很神秘。

1986年,马华公会前总会长陈群川因涉及新泛电事件在新加坡法庭受审。在听审席中,坐着一位相貌忠厚的中年人。

当后来郭鹤年保释陈群川时,人们才发现这个中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郭鹤年。

郭鹤年出差住香格里拉酒店,就住普通间,随行人员也不张扬。

就连儿子结婚也不讲求排场,简单地邀请一下双方亲友,一场婚宴也就摆了二十桌。

二、借势而为,不让合伙人吃亏。

郭鹤年之所以能将企业从一家个体工商户发展为跨国集团,跟他的借势而为,不让合伙人吃亏的理念分不开。

他的每一个领域的投资,都有合伙人,而且这些合伙人都是在该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

郭鹤年作为华人,为什么能在马来西亚成为首富,而且富可敌国几十年屹立不倒?

他自己虽然不热衷政治,但是,有很多政界的朋友,包括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印尼总统苏哈托等政要都关系融洽。

他与马来西亚前总理拉扎克·胡先·翁是同学,都在新加坡莱佛士学院读书。

郭鹤年年轻时,第一家公司是设立在新加坡,名叫力务克公司,后来成立的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总部也设立在新加坡,为什么?

因为郭鹤年和新加坡开国之父李光耀也是同学,都在新加坡莱佛士学院读书。

为什么这些政客愿意帮助郭鹤年,或者愿意借势给他,因为他能做到舍得,不让合伙人吃亏。

1971年,他在马来西亚前财政部长陈修德的邀请下,出面组建了马来西亚国际航运公司。在总共2000万元资本中, 政府占61%,郭鹤年占10% ,大部分钱都是郭鹤年筹措的。

郭鹤年为了进军香港市场,成立的香格里拉集团,里面有香港影视业巨子邵逸夫的股份,并在80年代与邵逸夫共同收购香港无线电视,自己任董事局副主席,邵逸夫任主席。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格里拉集团看中内地市场,开始全面布局。一个陌生的市场怎么开展?

那就是找合伙人,他们选择的合作伙伴是浙江省 旅游 局,即浙江 旅游 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杭州香格里拉酒店。

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只拥有杭州香格里拉45%的股权,从此开始了在内地的带资管理。

印尼富豪黄鸿年讲过一件事,自己带了一瓶好酒找郭鹤年喝酒,结果喝完酒郭鹤年又送了他两瓶好酒。

在《郭鹤年自传》里,郭鹤年说: “只要做到谦虚、正直、不欺诈、不乘人之危,这世界上就有做不完的生意。我即使掌握了很多市场资讯,也从不胡来。我是一个坚信原则的商人,所以大家都挺喜欢我。如果算错了利润,我们会马上退回,从不争辩。”

其实,通过郭鹤年的成功可以看出,做人要低调,高调会招人妒忌,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使保持低调做人,还会招到别人的嫉恨,更别说高调做人了。

而儒家文化里的舍得,在他的事业开拓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他的每次事业的成功,无不是通过先舍后得,给予合伙人更多的利益,那么自己也会得到合伙人的信任和帮助,借势而为,取得成功,最后达到双赢。

郭鹤年 南洋兄弟 新鸿基郭氏三兄弟 金龙鱼食用油的老板

郭鹤年

郭鹤年金龙鱼之父:男金龙鱼之父,192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新山市,祖籍中国福建,40年代后期,他从新山英文书院和莱佛士书院学成毕业后,曾在父亲金龙鱼之父的公司里做帮手,1949年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郭氏集团渗透到世界各地:除在本国拥有众多企业外,新加坡、泰国、中国、印尼、斐济和澳大利亚等是他的主要经营范围:经营的业务也极为多样化,从甘蔗种植、制造糖、面粉、饲料、油脂、矿山,一直到金融、酒店、产业、种植业、商贸和船运等等;拥有数10亿美元的资产,是马来西亚数一数二的大富豪。

一九四八年,郭鹤年自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不久后,在新加坡创办金龙鱼之父了利克务公司,主要是经营轮船航运及一般商务,这是郭鹤年创业之始。之后,郭鹤年涉及大马船运业,可说与此息息相关。创立公司翌年,父亲郭钦鉴逝世。郭家经过开会后,议决由他领导家族事业,并组织郭兄弟有限公司,由他出任董事经理。当时,只有廿五岁的郭鹤年便接过重担,正式执掌家族事业,并在他的领导下,把它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

一九六七年,郭鹤年结识印尼首富林绍良,并供应白糖给林氏旗下的布洛公司,将版图扩展至印尼。一九六八年,他创立金龙鱼之父了旗舰公司玻璃市种植,大量种植甘蔗以供炼糖厂做原料用途。一九七○年,他在世界糖价上升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及投资白糖期货。一九七一年开始,他正式进军酒店业,投下一亿马币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后,他更分别在各国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据点,从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济等一路延伸至中国,并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团。 不过,八十年代初期却是他事业的低潮期。当时,由于世界性经济不景,航运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货轮的货运量大减,使他蒙受严重亏损。估计当时的损失介于一亿至二亿美元左右。

八十年代末期,郭鹤年决定大举投资中国,投下数以十亿计的钜资,使他成为马来西亚企业进军中国的开路先锋,今日终得以分享最丰厚的回酬。九十年代,郭鹤年更将触角伸及传媒及影视业。他在香港的旗舰嘉里集团,从英国人手中收购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使他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入主香港无线电视,也使他的业务版图跨入影视业。 后来,他在中国北京投资四亿八千万美元,建造世界贸易中心,更是备受国际关注的重要投资。从九十年代开始,〈福布斯〉杂志几乎每年皆把郭鹤年列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根据〈澳洲人报〉在今年三月公布的亚洲富豪排行榜,郭鹤年以四十亿美元的身家高居大马富豪榜首。

曾担任马来西亚驻美国大使和马来西亚旅游局主席

金龙鱼之父(金龙鱼父亲的自白) 虎鱼

闯荡大结局 闯荡大结局是什么

1、电视剧闯荡第28集剧情介绍(大结局):统一着装金龙鱼之父的保姆们拉着行李箱列队站在欢送金龙鱼之父的横幅下金龙鱼之父,秋燕大声宣布:出发!

2、在秋燕的旁敲侧击之下金龙鱼之父,树林决心去自首,换回童医生的自由。他安排好一切,拨掉金龙鱼之父了办公室的电话,到医院和林东方做最后告别。在一番真切的告别之后,已经是植物人的林东方眼角流出了泪水。他醒了。

3、经过DNA比对,毛蛋竟然与林东方没有血缘关系,而金龙鱼才是他的亲生父亲。意外的结果令金龙鱼和毛眼眼欣喜万分。此时,隔壁的液化气商店着火,金龙鱼一口气抢出20个液化气瓶,保住了城中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获得了 “东海市名誉市民”称号。

4、火车站广场,热烈欢送“蓝花花家政公司家政员赴港”的横幅格外耀眼。树林和方言扶着童医生来给秋燕送行。原来是林东方主动向警方承认自己是失足坠楼,免除了树林和童医生的牢狱之灾。树林谢绝了林东方继承家业的建议,要向秋燕学习,回家乡办建筑技工培训学校,和已有的建筑公司联手,共同建设东海新家园。

世界十大龙鱼品牌,养龙鱼什么牌子的鱼缸

提起世界十大龙鱼品牌,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养龙鱼什么牌子的鱼缸好,另外,还有人想问中国龙鱼那家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养龙鱼哪个品牌鱼缸推荐,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养龙鱼什么牌子的鱼缸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界十大龙鱼品牌

1、世界十大龙鱼品牌:养龙鱼什么牌子的鱼缸好

那个说找做鱼缸的粘就行人都不是傻有哪个养龙鱼的不是专业龙鱼缸?这些钱能省?那粘个玻璃缸养小金鱼就行了。九鼎彩蝶辉煌这些都不错价格按顺序排列龙鱼万吉泗水万意红袍什么的

2、世界十大龙鱼品牌:中国龙鱼那家好

您好,目前饲养的主流龙鱼为亚洲龙鱼中的金龙鱼和红龙鱼

金龙鱼,常见的品牌有:李亚四龙鱼、立达渔场、龙鱼、帝龙渔业、利华渔场等

红龙鱼,常见的品牌有:和兴龙鱼、龙年、泗水、孟吉尔等

3、世界十大龙鱼品牌:养龙鱼哪个品牌鱼缸推荐

现在流行语。好鱼配好缸,好缸配蓝鱼。BLUEFISH蓝鱼变频鱼缸水泵。哈哈。看能不能帮到你。

4、世界十大龙鱼品牌:金龙鱼是哪个的品牌?

金龙鱼是新加坡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拥有的食用油品牌。郭兄弟粮油私人有限公司是隶属郭兄弟集团下的粮油集团的旗舰公司。嘉里粮油(深圳)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团下属的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全额投资的营销策划及管理公司。

营养调和油(或称亚油酸调和油),红龙鱼哪个品牌好。

一般以向日葵油为主,配以大豆油、玉米胚油和棉籽油,调制亚油酸含量为60%左右,油酸含量约30%,软脂含量约10%。

经济调和油

以菜籽油为主,配以一定比例的大豆油,其价格比较低廉。

养龙鱼哪个品牌鱼缸推荐

风味调和油

就是以菜籽油、棉籽油、米糠油与香味浓厚的花生油按一定比例调配成“轻味花生油”,或将前三种油与芝麻油以适当比例调合成“轻味芝麻油”。

煎炸调和油

用棉籽油、菜籽油和棕榈油按一定比例调配,制成含芥酸低、脂肪酸组成平衡、起酥性能好,烟点高的煎炸调和油。例:山茶油合标准其耐高温的特性是油品中的。

高端调和油

例如山茶调和油、橄榄调和油,主要以山茶油、橄榄油等高端油脂为主体。

不过要说吃哪种油更健康,单不饱和脂肪酸越多油的质量就越好,依此标准,橄榄油〉葵花油〉花生油〉调和油〉大豆色拉油。

5、世界十大龙鱼品牌:哪个品牌的龙鱼好

看你需要得是什么品种的龙鱼?

金龙鱼还是红龙鱼

金龙鱼可以考虑新加坡金龙繁殖场就是龙鱼教父李亚四的渔场、马来西亚金星渔场就是很多届龙鱼比赛都的渔场龙鱼渔场品牌。

红龙鱼像孟吉尔、泗水、和兴龙鱼都可以

可以到龙巅鱼邻的品牌圈或者商情版块看看,商家比较多,也可以看看鱼友对这些品牌的评价比较牢靠点

6、世界十大龙鱼品牌:红龙鱼哪个品牌鱼好

性价比高低取决于你对红龙的了解如果你不懂只能买品牌的

以上就是与养龙鱼什么牌子的鱼缸好相关内容,是关于养龙鱼什么牌子的鱼缸好的分享。看完世界十大龙鱼品牌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郭鹤年有“南洋李嘉诚”之称,他是如何建立起金钱帝国的?

我们都知道香格里拉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酒店,但是说起是谁创建这样一个商业帝国,我们却知之甚少,这个人就是郭鹤年。他不仅仅是香格里拉之父,还是著名的亚洲糖王。如果说李嘉诚在华人圈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郭鹤年比李嘉诚还要厉害。这位企业家抓住每一次机会,不亏待每一个人,以不屈的毅力建造一个伟大的金钱帝国。

郭鹤年成为亚洲糖王

郭鹤年14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在马来西亚谋生,他的父亲郭钦鉴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办了一家以大米,白糖为主营业务的东升公司。由于与当时的大臣私交甚好,所以郭鹤年拿到粮食特许供应权,很快便垄断大米跟白糖,一跃成为马来西亚的富豪。郭鹤年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后来因为在英国的特殊经历,回到马来西亚的郭鹤年开办了第一家炼糖厂。当时马来西亚炼糖产业还属于空白状态,郭鹤年看准时机迅速发展,成为马来西亚糖王。

郭鹤年建造商业帝国

食糖产业迅速挖掘之后,郭鹤年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借助世界跟马来西亚政府发展经济的良机,在新加坡创建第一座豪华酒店,名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酒店问世之后,引来无数的客人让这个酒店一下子闻名。尝到甜头的郭鹤年抓住机遇,全面进攻酒店业务,在世界各地都建起香格里拉酒店。自此郭鹤年又有香格里拉之父,酒店之王等称号。

世界华人富豪

郭鹤年不仅在酒店,糖产业发展突出,他还成立粮油公司,像我们经常吃到的金龙鱼调和油就是他们家产的。除此之外还有航运,传媒等产业都有涉猎。就这样,在郭鹤年的带领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就这样诞生了。

从“猪仔”到“主宰”,进击的东南亚华人

2020年9月,金龙鱼被批准在创业板上市。

人们猛然发现,我们做饭用的这桶油, 年营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让人惊讶的是,金龙鱼的老板郭鹤年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而且 他已经连续20年稳居马来西亚首富。

一个华裔,怎么就成了马来西亚首富,还连续坐了20年?

仔细挖下去,你会感到更加震惊,因为根据福布斯2019的评选, 马来西亚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华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华人 。

马来西亚并不是个例,在整个东盟五国中,除了新加坡外,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福布斯2019菲律宾前10大富豪中, 华人占了8席;

泰国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华人 ;

2019印度尼西亚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华人;

这些并不是个例,在某种程度上,华人几乎控制着东南亚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

在印尼,3%的华人掌握了印尼70%的财富;

在泰国,5%的华人掌握了泰国70%的财富;

在马来西亚,25%的华人掌握了马来西亚70%的财富;

他们的产业遍布各行各业,甚至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华人会移民东南亚?为什么占据总人口比例并不大的他们能占据这么大的财富比例?华人凭什么?

01

全世界有23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13个,不到6%;

人口超过3300万的国家和地区,只有41个,不到18%。

而3348万,是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总数。

没错,这是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及他们的后代总数。

移民,听起来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词。

但对东南亚的大部分移民来说,并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词: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义比较精细,现在主要指东盟十国为主的东南亚广大区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国人到东南亚打工、经商,乃至迁徙到东南亚等。

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约华工”,也就是“卖猪仔”。

说来,这是一段无比辛酸的 历史 。

1840年后,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条约规定,列强可以贩运华工出洋。

于是,很多人成为了“契约华工”。也就是说,他们用出国后的工资作抵押,换取出国费用。

然而,彼时奴隶制相继废除,东南亚的种植园和锡矿需要大量工人,这些自愿出国的工人根本不够。 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掳掠和拐卖华工到东南亚。

这些被卖身的华工,日子惨极了。

他们要面临着自然的危险。

有人在橡胶园里割橡胶,日代丛林里,出没着老虎、蝎子等有巨大威胁性的动物。

但更大的威胁,来自于人,也来自于他们不被当做“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那个说出来极度难听的词: 猪仔。

一个叫刘亚平的华工曾被卖身到烟草种植园,他这样描述在那里的生活:

短短几百字,道尽了日复一日的艰辛,这就是东南亚“契约华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能迟到早退,一旦发生便会被工头打骂;

他们工作的时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围一条浴巾遮羞;

他们每天要冲凉,有人用硫磺水冲凉后会感冒。一旦生病,没有人帮忙医治,种植园主矿主只会看着他们死去。

因为在这里,死掉一个,有十个来;死掉十个,便会再来一百个。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们活在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点还完契约里的钱,为自己赎身。

但大部分时候,这是个奢望。

因为那里的薪资实在太过微薄,有人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而在这种最绝望的环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恶习,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不嫖不赌,饭碗跳舞 (不给饭吃)。

把微薄的薪资花在这些恶习上,还款就不可能。

绝大部分人的生命,就这样在种植园、锡矿里因为劳累、疾病而终结。

据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东南亚的华人已经达到400万。

他们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国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卖猪仔”。

这是早期“华工”的艰苦生活。

02

19世纪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国人,留下来这样的日记:

大约在大清早四点半钟,皎洁的月光还在照耀着,当我沿路行走时,我很惊奇地看到,一个华人在路边,在他那一小块马铃薯地里,用锹子猛力地挖着;

不久,又看到一个华人凭着月光,用锹子翻土做垄。

听起来很辛苦,但这已经是那些在种植园、锡矿上日复一日用生命劳作的华工中的幸运儿。

因为他们坚持到了为自己赎身,而今虽辛苦,却是自由的,是在为自己工作。

其实也不止是他们,中国前往东南亚的大规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于“卖猪仔”的契约华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出国。

早在17世纪初,“契约华工之前”,尚处于明朝的中国,已经开始了第一波东南亚移民。那时,欧洲的殖民者四处征讨,征服了一个又一个东南亚国家。

他们带去了严苛的殖民,也带去了繁荣的商贸。

春江水暖鸭先知,离东南亚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这一切,纷纷乘船前往东南亚淘金。

而继“契约华工”之后,20世纪初,刚刚结束封建统治的中国积贫积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东南亚却尝到了一点工业革命的果实,电力、铁路、港口、制造业...东南亚比中国富。

不同于先辈的被迫,无数年轻人开始带着淘金梦前往东南亚。

曾经,他们做苦力、采矿、在种植园里干活。

而今,他们在这里用中国人的精明和勤劳,开启了不同于那些华工的生活模式。

他们带来了中国人的手艺, 在这里做木工、理发师、金银匠;

也有人做种植园主,以及贩货郎。

他们走街串巷,很多客户像他们一样,也并没有钱。

华人的智慧在此时派上了用场,彼时的东南亚,“仙”是最小的货币单位,但是在他们这里可以买半仙;一盒香烟你买不起,没关系,可以只买一根;你实在没钱,还可以赊账,反正下次还来。

就这样,许多人从做苦力脱身,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店主。

他们穿梭于十里八乡,街头巷尾,构建了东南亚一个又一个国家早期的商贸形态。

在没有被殖民的国家里,比如泰国,对华人的接受度极高,他们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迅速融入了当地。

而在一些殖民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他们则被迫成为了殖民者和当地土著之间的中间商, 这个身份在一定阶段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同时却还有往后日子里的一场场灾难。

19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废除强迫种植制,发展私营企业,推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一部分华人开始如前所述那样经营小商品,他们穿梭于印尼各地,收购原住民种的土产品卖给荷兰人,让他们运到欧洲去卖;又把从荷兰和欧洲进口的其他工业品,卖给印尼的土著。

靠着这样的勤奋、节俭、精明...许多华人从中赚了钱。

然而,这一切,印尼的荷兰殖民者都看在眼里。

作为殖民者,荷兰并不想和他们统治下的当地居民“硬碰硬”,他们乐于看到华人成为这个“中间商”。

为此,他们甚至专门打压当地土著,强迫他们从事种植业,让华人从事商贸。这让不少华人跟着荷兰人富了起来,而当地居民则日益贫困。

荷兰统治下的当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转移矛盾上面,荷兰人有办法。

他们决定“分而治之”,实行税收承包制,通过竞标,让华人去收税,从当地人身上榨取利润,从而把当地土著对统治者的憎恨,转移到华人身上。

荷兰人把当地人分成了三个等级:欧洲人、华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兰人,剥削当地人的也是荷兰人,然而在这样的境况下,华人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替罪羊,当地人发泄怒火的焦点。

在很长时间里,印度尼西亚都是东南亚最排华的国家之一。因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这样的矛盾。当然,这是后话。

就这样, 历史 的车轮滚滚而下,曾经在锡矿、种植园卖命的华人们,总算翻身,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店主。

此时,距离成为巨富,还有些许遥远,但曙光已经初显。

03

一群漂洋过海的华人,也许未曾想过控制哪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小富即安绝不可能是他们的终点。

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或者无法忍受家乡的贫困,毅然决然割舍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过海来到了异国他乡,只为寻求新的生机;

他们或者被从家乡贩卖、掳掠到这片土地,干过这世间最艰辛的工作,忍受过最非人的待遇,然后从那里死里逃生;

他们时不时就要被当地人仇视,被殖民者防范,甚至屠杀...

他们必须付出一切努力,来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着这份劲头,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当地白手起家。

他们从零开始,从贩货郎开始,有了一间小小的店铺;

然后从一间小小的店铺开始经营,日后成为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商业巨贾。

用很多人可能略显夸张的话来说:控制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命脉,并且成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比如菲律宾首富、SM集团创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晋江龙湖镇一个叫洪溪的村庄。12岁那年,也就是中国战乱的那些年代,他跟着父亲去了菲律宾马尼拉。

他们一家人在那里开了个小杂货店,卖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鱼等。

从那时开始,施至成就跟着爸爸卖货,但他还是想上学,爸爸答应了。

12岁的施至成不会讲英语,也不会说本地语言 ,他不得不再次从一年级上起。为了给爸爸省钱, 他买最便宜的纸、用二手教材 。

四年级时,施至成每门课都考90分以上,还和老师申请跳级成功。

只可惜,二战临近结束时, 他们家的杂货店一家毁于一场大火,其他的杂货店被洗劫,一夜间一无所有,父亲几欲回国。

但施至成决定留下来,他最初从美国贩卖鞋子到菲律宾,渐渐地开了一家鞋店,品类从鞋子扩张到衣服和其他纺织品。

1958年,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后,鞋店升级成了百货商场;又过了2年,施至成进军房地产;

又2年后,为了给商场的供货商提供金融服务,他买下了一家银行。后来,这家银行成为了菲律宾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菲律宾金融银行。

施至成的产业遍及各行各业, 2008年,84岁的施至成荣登菲律宾首富宝座,此后便稳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这一年的首富宝座终于易主,因为施至成的产业分给了各个儿女,但他们却牢牢霸占着菲律宾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于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黄惠忠、黄惠祥被认为是富二代。

他们的家族企业是针记集团,是印尼最大的企业之一。

但其实,这个企业也是他们的父亲黄维源从零开始创办的。

黄维源研发出了一种具有缓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烟,在印尼市场广受欢迎。1950年,丁香烟在印尼的销量已经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后,烟厂毁于一场大火,黄维源也离开人世。

悲痛的黄家两兄弟在废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针记集团。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同样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龙鱼的幕后老板。

但他的父亲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马来西亚移民。初到马来西亚谋生时,他从最普通的店员做起,一路开咖啡馆、办公司、做米粮和糖的生意。

父亲去世时,没有留下遗嘱,法院要求公司必须清盘。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财产,扣除一切费用,他拿到了150万元。

后来,他们成立了家族企业郭氏兄弟(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从经营米粮生意开始,郭鹤年一路成为了“亚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板、香港传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板, 并蝉联马来西亚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一代倒下后,许多二代都在废墟上重建了基业,并守业至今。

这当然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加倍努力的结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许要归功于教育。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写过:“在印尼的华人社区里,不过走到哪,中国人都对知识的获取保持着一种敬畏,尽管早期那些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

在马来西亚,1960年代, 华人数量占人口总数也不过35%,但华裔学生在工程专业拿到的文凭数量竟然以100:1超过了马来西亚学生。

很多华人创业致富后,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学习。

即使是没上几年学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来后,还跑到马尼拉的远东大学学习一个商业相关的专业。

当然,最后因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学了。

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 华人以极少数的人口,占据着东南亚国家巨额的财富比例,他们的产业遍布各个领域:

小到民生,面粉、粮油;大到国家的关键性产业,工业、金融、银行业等等。

东南亚各地,都上演着诸如此类的华人史诗。

他们富甲一方,霸占了各国的富豪榜,也为推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当初背井离乡的他们,也许不会想到,日后他们还会回归故土,成为东南亚和中国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04

40年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东南亚富豪们资金的回归,打开了一扇大门。

彼时,刚刚经历十年动乱、贫困、走 社会 主义的中国,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资金困难重重。

但东南亚的华人们,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

郭鹤年砸下5.3亿美元,在彼时荒凉的“大北窑”,建起了北京的CBD国贸;

三林集团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金光集团投资20亿港元;正大是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东南亚华人企业,也是在中国投资最大的东南亚华商。 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

很难说他们是顾念血脉,亦或是看到了中国的机会,又或是投资可能带来的利益,但总之在中国急需资金的那个年代,他们的钱来了。

在那个年代,中国共引进了307亿美元外资,其中有70%是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投资的。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经感慨地说: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是投资中国大陆的先驱,是联系中国与外国经贸关系的“红娘”。

而40年后的今天,昨天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情况举行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表示, 今年东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没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经背井离乡的东南亚华人,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是真正穿针引线的人。

但还有一些华人,他们回来的身份,甚至都不是“华人”,而是“华侨”。

有人可能不知道“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华人是已经加入别国国籍的有中国血统的人, 而华侨虽然生活在国外,但仍然是中国国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镜, 他从始至终保持着中国国籍,为此还放弃了加入印度尼西亚内阁的机会。

但要说爱国华侨之首,当属陈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个富豪榜上,但绝对可以排到爱国华侨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厦门集美区。1891年,17岁的他前往新加坡谋生,在父亲开的米店工作。

此后,他一路做菠萝种植、橡胶种植加工、米业、航运业等等。

但他一生赚的钱,几乎全花在了中国。

1910年,36岁的他就开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财政;

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带领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等组织。短短3年多,这个组织为中国筹了4亿多元;

打仗的时候,寒衣、药品、卡车,前线缺什么,他就送什么。他甚至专门投资建立了药厂,直供前线。

但他最令人振奋的成就也许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岁的他就把父亲给他成亲和家用的2000银元省下来,创办了“惕斋学塾”。

后来,清朝统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乡集美创办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等等。这些学校共同组成了集美学村。

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厦门大学。

1921年,他亲自选址,并拿出400万元筹建厦门大学,此后仍然不停地为学校提供经费。

与此同时,他的公司不断地遇到危机,1926年,橡胶价格暴跌,1929年经济危机,陈嘉庚的公司几乎面临破产。但他仍然在为这些学校提供经费,没有钱他就去变卖产业。

1932年, 一家外国大企业找到陈嘉庚,说愿意帮他拯救公司,条件是他停止资助厦大、集美等学校。

陈嘉庚拒绝了。

他说: 宁使企业收盘(倒闭),绝不停办学校。

厦门大学

1934年,陈嘉庚算过一笔账,他做实业30年,减去亏损,净盈利1320万元,但他创办厦大、集美等学校却花了1300万元。

20万元,这是这个富翁全家人30年的总花费。

去世时,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

像陈嘉庚这样的东南亚华侨还有很多,他们虽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终心中都装着故土。

他们将星星点点的能量汇聚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和我们一样支撑帮助着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尾声

有人说,人类的 历史 就是一部迁徙流动史。

大约4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最终演化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人类。

此后,自然灾害、战火、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因为种种原因,人类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迁徙到另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

这背后,不过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时至今日,全球的华人华侨大概有4543万, 而东南亚的华人华侨足足有3348万,占了全部华人华侨的73.5%。

因为这3348万华人华侨放在整个东南亚,其实并不算显眼,只占总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离乡的东南亚华人们,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永远地留在了东南亚,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融入当地的文化,成了他们所处国家的一分子,再也没有踏上回国这条路。

但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在当地生活工作,以华人华侨的身份时刻关心着中国的发展,他们会回来寻根,会在中国遇到问题的时候施以援手:或资金,或发声。

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处东南亚,却从没有一天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把自己挣的钱,全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体会过他们的生活,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去还原,背井离乡做苦力,没有什么文化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才闯出了今天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东南亚的他们,能被所在国温柔以待;

想要回来的他们,我们同样举双手欢迎。

金龙鱼之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金龙鱼父亲的自白、金龙鱼之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